欢迎访问:中华伏羲周易研究会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易界新闻 >> 文章内容

李守力:河图洛书十九之辨

[日期:2015-02-04]
<2013-01-2317:53:05网友“郑氏易学”:
 
《易纬》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图象天为九数,洛书象地为十数。
 
郑氏易学于2013-01-2318:07:46的发言:
 
雷思齐的河洛新说——兼论宋代的河洛九、十之争
 
李守力回复:
 
1.这篇论文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刘歆、班固掌握着当初萧何管理的东周秦朝典籍、中宫秘笈,孔安国掌握着孔子家学,他们三人一致认为洛书井田九畴。这与战国时期的庄子“九洛”说一致。又东汉《周易参同契》也将河图与五行联系(“上察河图文”、“推演五行数”),说明河图五行是太阳历。汉人去古未远,焉何疑哉?
 
2.《系辞上传》第十一章言“天一地二”十数,《系辞下传》第七章言“三陈九卦”,《系辞上传》第十一章言“河出图,洛出书”,明明河图在先,洛书在后,十数在先,九卦在后,可证孔子也以河图十数、洛书九数也。
 
3.刘牧当时广传洛书十数,若无错误,后来的学术权威不会去更正的,且得陈抟真传的邵雍明明说“圆者,星也,历纪之数,其肇于此乎!方者,土也,画州井地之法,其仿于此乎!盖圆者,河图之数,方者,洛书之文。故羲、文因之而造《易》,禹、箕叙之而作《范》也。”——将洛书与井田洪范对应,洛九明矣!
 
《系辞》以河图先,洛书后,天圆地方乃古之惯例。邵子明说“方”为井田,井田九畴洛书明矣。《大戴礼记》明堂也明言九宫为方图。古来最具学术权威的有庄子、《礼记》、《尚书》、刘歆、班固、陈抟、刘牧、邵雍、朱熹等,陈抟、刘牧的说法已被邵雍纠正,在陈抟的先天学谱系中,穆修、李之才、邵雍是正脉,刘牧不在其中。
 
根据古代天文学,先有太阳历,后有太阴历,河图为太阳历已被学术界证明,因河图为天文历法效天,故为圆图。洛书九畴是井田制,所以画为九宫方图。
 
河图十洛书九与古代天文学(太阳历)、地理学(九州)、政治学(尚书)等皆呼应。朱熹纠正刘牧之误,乃是代表整个学术界,非出于一己之私也。
 
网友“郑氏易学”:
 
不可否认,河图象天为圆图。洛书象地为方图。天圆地方乃古之惯例。但是讨论的是数字九与十谁更合方与圆。《系辞传》明明就说:天九地十。九数属天,九为阳,圆也为阳,故九数属天为圆,十数属地,十为阴,方为阴,故十数属地为方。这个是从数字入手来讨论方与圆的。
 
陈抟所谓的河图洛书现在谁都没见过,但是我可以说陈抟就是以河图为九,洛书为十的。那是因为元代有一个道士亲眼看过陈抟的著作《易龙图》。(《易龙图》是陈抟著的,宋书有记载的)里面有明确的论述,河图为九,洛书为十就是从陈抟开始的。(雷思齐的〈易图通变〉),里面陈抟的观点与刘牧倒有师承关系。
 
李守力回复:
 
一.宋代之前本无争议,自从陈抟、刘牧倡河九洛十,从此便有九十之争。我也想过,当初刘牧之说的依据可能就是《系辞传》的“天九地十”,这倒更说明天地之数是一至十的十个数,虞翻说十数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可见是指太阳历法,当初黄帝仓颉造字,先有天干(仓颉碑:戊己甲乙),后来才有的地支。“地法天”,天数统地数,河图统洛书,十包括九,所以十数为河图。《易本命》孔子、子夏说乾卦对应“日数十”,《左传》卜官楚丘也说“日数十”,《乾凿度》引孔子说“阳三阴四”,《上经》30卦为天,《下经》34卦为地,可证十数为天数。
 
二.陈抟也承认洛书是大禹九畴,只是说洛书是十数,此与古文献违背。洛书之九得到大量古代文献的互证:1.《尚书》引箕子曰“天乃锡禹《洪范九畴》”,九畴即九。2.夏代崇尚九,如祭祀乐歌《九辩》、《九歌》。3.《尚书·禹贡》“禹别九州”。4.大禹铸九鼎。5.夏人尊“九德”,《尚书·皋陶谟》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6.大禹涂山遇九尾狐。等等。
 
网友“郑氏易学”:
 
1.虞翻说十数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系辞传》明明就这样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十数中有分天地之数,我从来没听说过天干还有天地之分的。再说“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明明就是指1-10十个数字总和,与天干有何干涉?
 
“地法天”,天数统地数,河图统洛书,十包括九,所以十数为河图。
 
这样说来是十统九了,那么乾为何用九不用十,皇帝为何称九五之尊,不称十五之尊。就是因为九为天数之极,处四象数六七八九之上,故以九为阳极,故为乾之用。
 
《易本命》孔子、子夏说乾卦对应“日数十”,《左传》卜官楚丘也说“日数十”,《乾凿度》引孔子说“阳三阴四”,《上经》30卦为天,《下经》34卦为地,可证十数为天数。
 
那这样说来《易本命》中还说月为十二数,那洛书倒成了十二数了,不是九数了,《下经》34卦为地,那洛书倒成了四数之类了。
 
2.陈抟也承认洛书是大禹九畴,只是说洛书是十数,此与古文献违背——
 
洛书是大禹九畴不错,河图为周易八卦,洛书为洪范九畴,这是不可异议的。但是陈抟用象数解易理,河图九数虚中五套八卦,这样河图为周易八卦就顺理成章了,至于洛书十数,十数最明显的数理莫过于五行了,《洪范》九畴是怎么来的,就是大禹理顺五行而来的,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这样天不给九畴了。这样大禹九畴与五行大有关系,没有理顺五行何来九畴。这个是从河图洛书数理入手的。
 
李守力回复:
 
多谢你的留言互动!河图洛书之争已有千年,我学问浅薄,谨作答如下:
 
※※※
 
一、回复“我从来没听说过天干还有天地之分的”: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此“天地”非今之语境之“天地”,若是,何以一会儿天是一数,一会儿又变为三、五、七、九?此处“天地”,阴阳之义也。《连山》曰“天地”,《归藏》曰“阴阳”(言阴阳,而不言阳阴,坤乾之义),《周易》言“乾坤”,三者皆一义而三名。《周易》继承《连山》《归藏》,故因时而用之。故:
 
《庄子》曰“《易》以道阴阳。”
 
《乾凿度》云:“《易》者,天地之道也。”“孔子曰:乾坤,阴阳之主也。”
 
《系辞传》曰:“乾坤其《易》之縕(经)邪!”“乾坤,其《易》之门耶?”
 
——河图太阳历起源很早,大约始于伏羲,直到虞夏,这2000年间只有太阳历,没有太阴历,所以太阳历既包天,又括地,即天干有天地阴阳之分。这个总和55如陀罗尼总持,故华严字母A的数也是55。
 
※※※
 
二、回复“五十有五明明就是指1-10十个数字总和,与天干有何干涉?”
 
——你应该知道,古人无比重视加法和数,和,合也。合,即阴阳合也。故“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认为加在一起可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洛书所以神奇,不也是每条线的合数是十五吗?又,你应该也知道六十甲子纳音的奥妙,纳音五行所属也是合数所得。
 
※※※
 
三、回复“乾为何用九不用十,皇帝为何称九五之尊”
 
——我说过夏代最崇尚九数,大禹按照洛书画九州,中州是天子所居,中数五,故曰“九五之尊”(今曰“党中央”),这正说明洛书为九。所以不用“十”,河图十数是天,大禹不是“天”,是地上的“天子”。是故先有河图十数之天,后有洛书九数之地。
 
——河图洛书不是同时诞生的,它们之间不应拿数的奇偶说证。三《易》皆64,属阴乎?《太玄经》81,属阳乎?
 
※※※
 
四、回复“说来《易本命》中还说月为十二数,那洛书倒成了十二数了”
 
——研究三易,必须结合其所属时代。洛书诞生时太阴历尚未诞生,不过到了“后羿摄政”时嫦娥始发明太阴,此后洛书就与十二月结合了。洛书与后天八卦对应,故《乾凿度》曰:“其布散用事也,震生物于东方,位在二月;巽散之于东南,位在四月;离长之于南方,位在五月;坤养之于西南方,位在六月;兑收之于西方,位在八月;乾剥之于西北方,位在十月;坎藏之于北方,位在十一月;艮终始之于东北方,位在十二月。”
 
※※※
 
五、回复“《下经》34卦为地,那洛书倒成了四数之类了”
 
——这话似乎不合“三段论”逻辑!我没有说过《上经》因为30卦所以河图是30的“大前提”吧?我只说过古人(《连山易》、孔子、子夏)认为10、30是阳数(古代数学没有0),所以10、30的阴阳属性与1、3同(按:《系辞传》“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又以30为阴,可见尾数为0阴阳不定)。上古之时善于取象思维,近取诸身,数数用手指头,今之小儿学数数也是如此,十个指头所以十数,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古代文明其数学皆始于十进制的原因。实际上似乎也不应拿合数的阴阳说证,如《周易》64卦,难道《周易》属阴吗?刘牧的失误就在于此。
 
※※※
 
六、回复“河图九数……为周易八卦就顺理成章了”
 
——这个可以用逻辑和考古证明。如果九数为八卦的起源,那么数字筮卦应该只有九数,而没有十,事实上:
 
1.李家崖四爻筮数卦“六六六十”(第二期)
 
2.曹定云《新发现的殷周“易卦”及其意义》有“十六五”,《屯南》上册第二分册4352片
 
3.秦代陶制双耳罐筮数卦:一六十(郑德坤《四川古代文化史》58页)
 
4.陕西扶风周初陶盘:六十一(陈全方:《周原与周文化》158~170页)
 
——易卦源于筮数,帛书《系辞》只有“天一地二”章而没有“大衍之数”章,这是因为帛书《易》崇尚《连山易》的筮法和卦序。
 
——严格说,天地十数与天地之数是不同阶段的产物,两者是有区别的。
 
——按训诂,与祝巫卜筮有关的字:“释”、“示”、“识”、“视”、“尸”、“昰”(是),与“式”、“栻”、“蓍”、“筮”、“簭”、“史”、“事”、“石”、“十”、“拾”同音。这些字的发音中都没有“九”,却与“十”紧密关联,河图十数筮卦之理可得矣(见拙文:《为何帛书《系辞》只有“天一地二”没有“大衍之数”》)
 
※※※
 
七、回复“《洪范》九畴是怎么来的,就是大禹理顺五行而来的”
 
——你说得对!九畴确实是由五行而来的,且其九个主题之首就是“一曰五行”。九畴来源于五行,这正说明先有十数河图,九畴洛书是后来才有的。《尚书·洪范》是古代最上等的书,故曰“尚书”(上书),前边我已经列举了多条大禹九畴与九数的密切关系,无需再重复。五行在先,九畴其后,五行为河图,九畴为洛书。若如你说,九畴为五行,那么五事、八政五纪、皇极、三德、稽疑、庶徵、五福、六极又如何从“数理入手”?“没有理顺五行何来九畴”,不知天道十数,何以晓地理九数?是十包括九,还是九包括十?
 
网友“郑氏易学”:
 
2013-01-2512:00:54
 
能在这里跟你交流心得,这是我的荣幸,因为你把你的著作无私地奉献给我们大众,在你这里我学到了许多易学上的知识,而且是你独到的见解。在下只是请教几个问题。
 
河图洛书之争已有千年,争议那么久了,到现在为什么还得不到答案?
 
现在所谓的河图洛书并不是传说已久的河图洛书,而是宋代的产物。传说中的河图洛书我们是见不到的了。现在所谓的河图就是杨雄的太玄数,洛书就是九宫图。秦以前的河图洛书见不到实物的了。也就是说现在所谓的河图洛书并不是秦以前的河图洛书,那是因为《系辞传》:河出图,洛出书。如果真的是,孔子就不会感叹:"河不出图,凤鸟不至,吾已矣夫!"所以你以河图洛书远古的历史来证现在所谓的河图洛书,适合吗。以远古的九十定义宋代的河图洛书适合吗。
 
伏羲因河图而画八卦,大禹因洛书定九畴,是传说已久的了,几成定论,那么现在八卦为什么要配九宫洛书,不配五行数河图?再说五行是后八卦的产物。
 
大家都明白,十五这个数是九宫洛书的特点,但是《连山》《归藏》《周易》乾坤的用数,不管七八还是九六都是十五之数?
 
2013年1月25日18:47:13
 
李守力回复:
 
感谢朋友“郑氏易学”以及rushon的关注!
 
一、回复“河图洛书之争已有千年,争议那么久了,到现在为什么还得不到答案?”
 
——原因在于河图洛书的图形在东周就已经失传,没有实物证明。河图洛书、九鼎在古代是最上等的“神器”,大道衰落则隐没不现。
 
文献最早提出十数太阳历历法的春秋时期的《管子·幼宫图》(即《玄宫图》),战国时期《墨子·迎敌祠》“东为八,南为七,西为九,北为六”与《玄宫图》完全相同。西汉末年扬雄《太玄·玄图》“一与六共宗,二与七为朋,三与八成友,四与九同道,五与五相守”,称《玄图》之名,显然是承袭了管子《玄宫图》。
 
洛书九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九宫八风图》和《大戴礼记·明堂》“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这两部著作应该是战国的,西汉又做了编辑整理。
 
※※※
 
二、回复“秦以前的河图洛书见不到实物的了。”
 
——根据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地上的文献若无确证,又没有地下文物实物,那“案子”就破不了。现在基本具备“二重证据”的条件了。从清代以至于当今,乾嘉学派的科学实证、甲骨文、金文的大量发现,特别是“地不爱宝”,先秦文物大量出土,为揭开千古之谜提供了难逢之机遇。现代的资料比陈抟拥有的多得多,甚至有些资料刘歆他们也没见过,今人真是幸运啊。
 
(一)用“因声取义”训诂证明16、27十数《玄宫图》是河图:
 
——古代传《易》,主要是口传,所以“因声取义”极为重要,帛书《易》竟然有五分之一的假借字,主要就是口传所致。郭沫若就是按照这个规律确定了《幼宫图》即《玄宫图》(幼与玄,字形与发音皆相近)。
 
扬雄与刘歆、王莽是同学关系,可以到大内查看先秦秘笈,扬雄也说十数是《玄图》,玄,真部匣纽,河,歌部匣纽,而洛,则是铎部来纽,可见十数的玄宫图一定是河图,绝不是洛书。
 
(二)用“因声取义”训诂、考古筮数卦(马与河图):这个前边我已介绍过了,古文中几乎所有与蓍龟有关的字发音与“十”相同或相近。考古筮数卦是用十数组卦。这证明十数是筮数的。河图十数的变种就是算盘,算盘起源很早,我们用手数数,如以左手大拇指为1,数到右手大拇指一定是6,所以1与6为水,其它类推。河图十数属于儿童思维,所以它应该是最古的。那为什么是马与河图有关呢?算曰马,《礼·投壶》:“为胜者立马,一马从二马,三马既立,请庆多马。”《注》:“立马者,取算以为马,表其胜之数也。”这里的“马”后来用“码”代替了,筹码、数码,算筹就是筮数。《连山易》筮法全用十数,帛书《系辞》是善于《连山易》的子夏所传,他将《系辞传》的35个“象”改成了“马”,又把“大衍之数五十”章删除,而唯独留下了“天一地二……天九地十”十数,这个举动为我们证实了前《周易》时代的筮数特征。
 
(三)含山玉版与古文献互证(龟与洛书):(详见拙文:《破译含山玉版演化为洛书的奥秘》共五篇)1987年6月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出土了两件在科学文化史上有着特殊意义的文物——玉龟和玉版(即含山玉版玉龟)。年代距今5300年到5600年。玉版的八方图形与中心象征太阳的图形相配,学者考证,玉版上八等分圆和圭与八节有关,符合原始八卦理论,玉版四周的四、五、九、五钻孔之数,与洛书“太一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于中央”相合。伏羲朝有15代皇,伏羲第一,女娲第二,有巢氏是第12代。我认为这是有巢氏的墓葬。含山玉版已被秘藏于北京,因为这是上等神器。——结合古文献互证,河图与马相关,洛书与龟相关,所以含山玉版应该属于上古洛书,也就是大禹洛书的前身。玉版是方形的,而且最大的数字是九,卦字从圭,圭与卦上古音相近,玉版的八个圭就是八卦,外围的四个圭可能是伏羲初期四象的遗存,因为伏羲初期即仰韶文化的陶盘图案全是四等分(如半坡人面鱼纹)。原始社会仰韶文化时期(即伏羲时期)半坡及姜寨村落遗址中出土的彩色陶盆的口沿上用两种符号画着八等分(八等分以四等分为基础),象征四正四隅,于此可见伏羲画卦的演变。
 
(四)图与书的训诂:书本义为书简,是在竹简上写文字。图是符号。先有符号,后又文字。伏羲时期没有文字,只有符图。黄帝时期仓颉造字。以此,河图应是在伏羲时期,洛书应在黄帝之后。伏羲与洛河也没有关系,只与黄河有关。大禹则与洛河有关。
 
(五)从人类思维进化看:
 
河图只是按奇偶排序,洛书是矩阵数学,洛书显然比河图复杂,人类思维从简单到复杂,所以河图十数早于洛书九宫。从洛书三八相邻,四九相邻,二七相邻,一六相邻,五居中看,洛书是由河图演变而来的。
 
(六)伏羲尚十,大禹尚九:《左传疏》引《易》云:“伏羲作十言之教,曰:‘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消、息。’”
 
大禹尚九(前已述)。
 
※※※
 
三、回复“现在八卦为什么要配九宫洛书,不配五行数河图?再说五行是后八卦的产物。”
 
——十数早于五行,五行理论是逐渐发展起来的,河图十数最初就是计数的,就是用十个手指头数数。后来发现十个月气候的递变,到黄帝时期总结出五季历法,这时五行才诞生,但五行是基于十个月太阳历而产生的,所以仍然属于河图十数体系。(到了唐宋,五行干支生克理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高难度的数理逻辑了,五行的发展历经4000年。)
 
易学惯例一般用河图十数圆图配先天八卦,洛书九宫配后天八卦。我在《子夏与帛书《易》的关系》一文首次发现了【《说卦传》“《易》逆数”解】,帛书(彝族、《连山》)先天八卦、伏羲先天八卦一旦配上十个天干,顺逆之谜豁然开朗,这个奥秘原来如此简单,却困扰了易学界两千多年。
 
后天八卦是五行与八卦的第一次融合(后天八卦,南火北水与五行相同,东南木,西北金与五行相近),干宝说起源于《连山》,五行诞生于黄帝,《连山》肇始于黄帝之孙颛顼,颛顼虽为黄帝之孙,却在东夷部落成长(西部伏羲部落发明八卦,可能是东方东夷发明五行,黄帝在军事上战胜了东夷,在文化上师从东夷,故用东夷人仓颉造字),其开创《连山》《夏历》功德无量。先天八卦表面上没有五行元素,却与十天干五行暗合。这是因为五行与八卦都是公理系统,不仅能诠释过去,也能诠释未来(2002年我发现地支六合与太阳系五大行星轨道排序暗合,与手相图也暗合)。(见拙文《试论中国古代科学的两大公理系统:八卦与五行》)
 
《周易》实际上既不用河图五行数,也不用洛书九数。八卦配九宫也不属于《周易》。洛书九宫实际是九卦,中宫也应算上。明堂、中医、奇门、太乙、堪舆等具体科学技术使用洛书九宫,因为洛书九宫综合了五行、八卦、八节、八方等元素,它成为古代两大公理体系(五行与八卦)的统一体。洛书八卦的西方兑卦在《周易》为泽水,在九宫就服从五行为西方金了,可见在洛书九宫,五行胜于八卦,八卦几乎只是方位、节气的符号而已,基本失去了卦德的含义了。
 
河图与洛书是古代的天文学与地理学成就,八卦在两者的背景下诞生,故卦从圭,后来《易》六十四卦本身就能“通神明之德”,于是与河图洛书的关系就淡化了。
 
※※※
 
四、回复“十五这个数是九宫洛书的特点,但是《连山》《归藏》《周易》乾坤的用数,不管七八还是九六都是十五之数?”
 
——“允执厥中”是华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十五是河图与洛书共同的宗旨。河图中央是五、十,合十五。河图太阳历是圆形旋转图,所以只可自己内部阴阳数相加,中央5与10合数15也是最大的合数。洛书九畴是空间并列关系,所以各个方向都可相加,合数均为15。《周易》爻题用九六,但《连山》《归藏》根本没有爻题,因为没有爻辞,说“七八”应该是后加的,以区别于《周易》。《大象传》为《连山》遗存,只是从上卦到下卦整体观象,与爻没有关系。
 
【《管子》与河图洛书】
 
根据《管子·五行》篇,《管子·玄宫》和《管子·玄宫图》的三十时节之所以是以12天为一节,乃是为了与五行相配。其中1至6节为“甲子木行”,7至12节为“丙子火行”,13至18节为“戊子土行”,19至24节为“庚子金行”,25至30节为“壬子水行”,五行各72日。
 
从五季与30时节的配合可证:1与6合,7与2合,3与8合,9与4合,5与10合。
 
山东临沂银雀山汉简《三十时》晚于《管子·玄宫》“三十时”,故节气名比《管子》“三十时”更接近二十四节气的名字。由于商周时期五行太阳历早已退出历史,所以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管子》“三十时”必然会受到了四时理论的熏染。“三十时”本来是对应五季、十月的,《玄宫图》将三十时节生硬地对应春季八举、夏季七举、秋季九和、冬季六行时节,而忽视了长夏时节。编书人误以为八七九六合数30,就认为三十时节分四季,非也。三十时节实为对应五行五季的十月太阳历。
 
陶寺遗址的天文台遗址表明唐尧时期一年分20个节气,显然也是五行太阳历。20节气是陶唐氏部落的太阳历历法,30时节应该是东夷部落的太阳历历法(银雀山汉简在临沂、管子是春秋齐国名相,东夷之地也)。30不能被4除尽,而20是四时与五行的最小公倍数,所以20时节比30时节科学。
 
《管子·08章幼官》:
 
(一)中方本图
 
(二)中方副图
 
(三)东方副图
 
(四)南方副图
 
(五)西方副图
 
(六)北方副图
 
(七)东方本图
 
(八)南方本图
 
(九)西方本图
 
(十)北方本图
 
此居于图方中。
 
旗物尚青,…此居于图东方方外。
 
旗物尚赤。…此居于图南方方外。
 
旗物尚白,…此居于图西方方外。
 
旗物尚黑,…此居于图北方方外。
 
《管子·幼官图第九》:
 
此居图方中。——右中方本图
 
此居于图方中。——右中方副图
 
春行冬政,肃;行秋政,雷;行夏政,则阉。十二地气发,戒春事。十二小卯,出耕。十二天气下,赐与。十二义气至,修门闾。十二清明,发禁。十二始卯,合男女。十二中卯,十二下卯,三卯同事。八举时节,君服青色,味酸味,听角声,治燥气,用八数,饮于青后之井,以羽兽之火爨。
 
此居于图东方方外。——右东方本图
 
此居于图东方方外。——右东方副图
 
夏行春政,风;行冬政,落,重则雨雹;行秋政,水。十二小郢,至德。十二绝气下,下爵赏。十二中郢,赐与。十二中绝,收聚。十二大暑至,尽善。十二中暑,十二小暑终,三暑同事。七举时节,君服赤色,味苦味,听羽声,治阳气,用七数,饮于赤后之井,以毛兽之火爨。
 
此居于图南方方外。——右南方本图
 
此居于图南方方外。——右南方副图
 
秋行夏政,叶;行春政,华;行冬政,耗。十二期风至,戒秋事。十二小卯,薄百爵。十二白露下,收聚。十二复理,赐与。十二始前节,第赋事。十二始卯,合男女。十二中卯,十二下卯,三卯同事。九和时节,君服白色,味辛味,听商声,治湿气,用九数,饮于白后之井,以介虫之火爨。
 
此居于图西方方外。——右西方本图
 
此居于图西方方外。——右西方副图
 
冬行秋政,雾;行夏政,雷;行春政,烝泄。十二始寒,尽刑。十二小榆,赐予。十二中寒,收聚。十二中榆,大收。十二寒,至静。十二大寒之阴,十二大寒终,三寒同事。六行时节,君服黑色,味咸味,听徵声,治阴气,用六数,饮于黑后之井,以鳞兽之火爨。
 
此居于图北方方外。——右北方本图
 
此居于图北方方外。——右北方副图
 
《管子·41章五行》:
 
日至,睹甲子木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睹丙子,火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睹戊子,土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睹庚子,金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睹壬子,水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管子·85章轻重己》:
 
以冬日至始,数四十六日,冬尽而春始。
 
以冬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春至。
 
以春日至始,数四十六日,春尽而夏始。
 
以春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夏至,而麦熟。
 
以夏日至始,数四十六日,夏尽而秋始,而黍熟。
 
以夏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秋至。秋至而禾熟。
 
以秋日至始,数四十六日,秋尽而冬始。
 
以秋日至始,数九十二日,天子……
 
《管子·玄宫》与《玄宫图》的图序是土、木、火、金、水,与仓颉碑“戊己甲乙”相符,估计《玄宫图》创始于黄帝时期,土本不是一年之始,是为了尊黄帝土德也。
 
《管子·41章五行》始于春季甲,十天干始于甲,上古时期春季是一年的开始,只是到了商以丑月为正,周以子月为正,秦以亥月为正。以后仍然以寅月为正,名曰夏历。
 
以上《玄宫》与《五行》是五行河图体系。
 
《管子·85章·轻重己》,明显是八卦八节,一个卦节是45天。言46日,可能是为了调整回归年,45×8=360,46×8=368。这是洛书体系。
 
【从《易传》看河图洛书】
 
洛书九数由河图十数演化而来。
 
河图与洛书之同:皆五居中,皆北一东三,皆合十五。河图1、6北方水,在洛书1仍居北方,6搬到西北隅;河图3、8东方木,在洛书3仍居东,8搬到东北隅。河图只有四正,没有四隅,所以用河图思维看,一六,三八在河图与洛书没有区别。河图中央是十五,春八夏七合十五,秋九冬六和十五。洛书横、竖、斜的数之和都是十五。
 
河图与洛书之异:南西异位,河图西方的四九移到南方,这是河洛最大的区别。河图只有四正,洛书则有四正四隅。先人定位,先有东西南北四正,然后才有四隅,故河图先于洛书。河图的数按顺时针流行,古以东南为地户,故河图中央五十寄于东南,则北1,东3,东南5,南7、西9,阳气顺行;南2,西4,北6,东8,东南10,阴气也顺行。所谓“数往者顺”也。
 
《说卦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此言先天八卦,先天八卦是用阴阳卦符模拟太阳历的气候消息,故先天八卦与河图相配。伏羲十言之教合于河图十数,若以爻为位者,则有帛书连山先天八卦;若以爻为气者,则有伏羲先天八卦。此连山、伏羲先天八卦之区别。帛书《说卦传》“火水相射,雷风相薄”与《周易·说卦传》不同,因帛书法《连山》也。帛书与《周易》皆符合“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数往者顺”,效法河图顺数也(洛书序数非顺非逆,因为洛书重方位,轻流行)。两种先天八卦纳甲后,天干皆逆行,故“《易》逆数也”。数,既是名词,也是动词。既然说“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可证先有河图,后有先天八卦。
 
河图与先天八卦实际都是挂图(《乾凿度》说“卦者,挂也”),洛书与后天八卦则是平面图。
 
《汉书·艺文志》:“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唯费氏经与古文同。”王弼、孔颖达《周易正义》与李鼎祚《周易集解》的本子都源自费直,熹平石经是梁丘贺本,精准不及费直。今按王弼、李鼎祚本子的《系辞传》。
 
以下根据《系辞传》的对称共轭“因陀罗网”结构法则探索河图真相。
 
《系辞上传》第九章: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
 
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系辞上传》第十章: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
 
……
 
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系辞上传》第十一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
 
按:《系辞上传》九、十、十一章属于整个三《易》的大传。“圣人之道四”居中第十章,第九章首句“天数五,地数五”与第十一章首句“天一地二……天九地十”对应,这是标识符。
 
每一章同样有共轭符号,第十一章结尾“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学者大都感觉这里的文句很唐突。天地十数与河图对应,请注意,这里只说“《易》有四象”,其前不说《易》有太极、两仪,其后不说《易》有八卦,“四象”在整部《周易》经传就出现这两次,四象与《周易》经传没有直接关系。实际上河图就是四象图,若把属于《周易》体系的“大衍之数”抽出(帛书《易传》就删除了《周易》“大衍之数”),余下的完全是河图造八卦的文字解说!
 
《上传》十一章只说“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说明这时六十四卦尚未诞生,可以说这是三爻八卦的《传》。三《易》皆以六十四卦定吉凶,在三《易》中八卦只有卦象、卦德,吉凶是不能确定的,必须上下重卦为六爻卦才可以彖断。只以八卦定吉凶,是三《易》之前的事,作为上古华夏民族后裔的彝族、水族至今仍然只用八卦占卜,而没有用六十四卦占卜,巧合的是,彝族、水族同样有河图洛书配合八卦。所以河图洛书与八卦有密切关系,而与六十四卦没有直接关系。
 
河图有四个臂(银河也是四条旋臂,河图与银河都是四臂旋转形,银河是华夏独有的称呼。河图为公理,故有超越时空的先知属性),圣人居于河图五十中央,故孔子“五十知天命”,圣人之外有四至,故曰“黄帝四面”,“圣人之道有四”。“巫”字古文写作十字四至形,亦如河图四至。
 
来源:周易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