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华伏羲周易研究会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易界新闻 >> 文章内容

浅谈铜川传统工艺陶瓷制品中的《易经》思想

[日期:2014-12-26]

编者按:《中国特产报》112日刊登了市政协副主席郭平安同志撰写的文章《浅谈铜川传统工艺陶瓷制品中的<易经>思想》。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闫旭在读了此文后作出批示,他指出:“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之际,市政协副主席郭平安同志撰写了《浅谈铜川传统工艺陶瓷制品中的<易经>思想》一文,文章引经据典,思想深刻,见解独到,是作者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的深刻体会,是对《易经》的进一步阐释,也是对我市陶瓷代表作品蕴含的丰富思想的深入挖掘,更是对铜川文化的发扬光大。希望广大干部群众能够读一读,从中体会铜川深厚的文化底蕴,进一步增进对铜川文化的理解,激发热爱铜川、建设铜川的信心和决心。”本报现将此文予以转载,以飨读者。

 

陕西铜川在我国唐代就是全国陶瓷烧制的著名产地,宋代进一步达到鼎盛,成为我国“六大窑系”中最大的一个窑系,其产品则成为北方青瓷的代表,传统工艺陶瓷驰名中外。在铜川古窑产生的“倒流壶”等工艺陶瓷文物,被定为国宝。传统工艺陶品“倒流壶”、“公道杯”、“龙凤黑釉剔花瓶”等文物复制品,深受广大顾客喜爱。

 

众所周知,没有文化内涵的所谓“艺术品”,肯定是短命的。祖先留下来的工艺陶品,到了今天,仍被后人津津乐道,大量复制,深受人们喜爱,其中是不是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呢?祖先是不是还想通过他们的杰作,要告诉后人什么思想呢?于是,笔者应《中国特产报》主编之邀,就陕西铜川目前生产的几个传统工艺陶瓷文物复制品,作些粗浅分析,发现“龙凤黑釉剔花瓶”、“倒流壶”、“公道杯”等文物复制品中,竟然蕴含着的闪光的《易经》思想。下面就浅谈一下自己的一管之见。

 

“龙凤黑釉剔花瓶”中的《易经》思想

 

“黑釉剔花瓶”,在我国的西夏王朝(灵武窑)、元代都有,烧制种类很多。目前在铜川许多窑场烧制的“龙凤黑釉剔花瓶”复制品,最受大家欢迎。推销产品的人讲,家里放个“龙凤黑釉剔花瓶”有震宅、保平安的作用。此瓶上面有龙凤图案,龙凤呈祥吗!而且“龙凤黑釉剔花瓶”由两部分组成,上部分叫“瓶”,下部的底座叫“安”。叫“瓶”“安”,听起来就是“平安”,放在家里多吉利呀!

 

工匠在设计造这个“瓶”时,就只想到这些么?我想,远不止这些。他们可能想到了阴阳,想到了“易经”中的“龙”等等,方才给瓶上雕刻了龙、凤。龙代表“阳”,凤代表“阴”。从事物以及内在的原则、规律产生讲,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相(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四相生八卦。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这里的“道”当是“无极”,无极就是混混沌沌一团的世界万物的本原。“一”当是“太极”,一生二,当是一生“阴阳”,“太极图”就是阴、阳--黑、白两“鱼”构成。阴阳生“三”,即世界万物产生之初,三生世界万物。古代、近代陶瓷工匠在瓶上雕的龙、凤,代表阴、阳,告诉人们世界的来源,是由阴阳和合产生的,是有原则、规律的。万事万物都有原则、规律。实事求是,按原则、规律办事,阴阳就会平衡,平衡就和谐,和谐就龙凤(阴阳)呈祥,和谐就平安。阴、阳又代表天、地。天、地就是《易经》中的乾、坤。天地无私、博大,终日乾乾,厚德载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自然”(《道德经》)。人要向地学习。“地”,“厚德载物”,按规律运行,无私、博大。人们向“地”学习“厚德载物”的无私、博大,永远按照原则、规律办事,必定龙凤呈祥,天下和谐平安,永久太平!

 

《易经》的精华思想就是告诉子孙,这个世界自从由“无”产生了“有”,原则、规律就存在于“有”之中,“有”是永远按原则、规律运行的。原则、规律无处不有处处有,无时不有时时有。原则、规律只能遵守,不可背离、更不能创造!陶瓷工匠以“龙凤”代表“阴阳”,雕刻在“黑釉剔花瓶”上,就是叫人们要深悟《易经》中的精华思想而悟“道”,践行《易经》精华思想,不可枉为,以保人人平安,家家平安,国家平安,天下平安!陶瓷工匠的用心何其良苦呀!

 

“倒流壶”中的《易经》思想

 

据有关专家研究,“倒流壶”是古时的铜川工匠创制的。“倒流壶”因壶底中心有一通心管,又称“内管壶”,是始于宋、辽时期,流行于清代的壶的形式之一。由于向壶内倒水,需从底心管口倒入,又称“倒灌壶”、“倒装壶”。据有关资料记载,“倒流壶”在宋代时期最为出名。到了元代,其工艺发展得更加炉火纯青。据《元代瓷器目录》记载,“倒流壶”的制作工艺比较奇特,烧制需经过三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较复杂。将这三道工序烧制好后,然后依次连接起来,才组成了构造精巧的元代“倒流壶”。由于该“壶”逆反了传统的壶顶注水法,而是把壶倒过来,将酒、水从底部注进壶里,放正后倒出,因此被称为“倒流壶”,是酒壶。

 

笔者认为“倒流壶”中也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思想,即《易经》中的“坤卦”思想。

 

“坤卦”的卦辞是:“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什么意思呢?当如此解:大吉大利。占问雌马得到吉兆。君子前去旅行,先迷失路途,后来找到主人,吉利。西南行获得朋友,东北行丧失朋友。占问定居,得到吉兆。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什么意思呢?《彖辞》说:崇高呵,大地的开创之功。万物依赖它获得生命的基础。它顺承着天道的变化。大地厚实,承载万物,大地美德,广大无垠。它蕴藏深厚,地面辽阔,各种物类皆得其所。牝马阴性,与地同类,善于在无边无际的大地上奔跑,生性柔和、温顺、便捷、执着。君子外出,先迷失路途,后来顺利地找到归宿。西南行得到朋友,于是与志同道合的友人同行。东北行丧失朋友,不过最后还是吉庆的。祥和贞吉,则无往而不吉利,正如大地随处伸展不穷一样。

 

我对“坤卦”还有这样的理解:“坤卦”告诉人们,任何事物,特别是作为人来说,一生要能大吉大利,要走得远,要向“地”学习,顺承着天道的变化,厚德载物,博大,无私;要想走得远,还要象牝马一样,不但有公马向前奔跑的力量,而且还要执着,有耐力,更要顺承着天道的变化。当有迷失的时候,就要知道“变”,找到“主”,得到“主”,从而走上正确之路,不能一条道走到黑。比如向西南走,得到了朋友,但与朋友都迷路了,这个时候,就要知道“变”,顺承着天道的变化,创新思维、反向思维。向东北走,离开老朋友,或者与老朋友一起走,交结新朋友,找到能将你引出迷途的“主”。这就是“东北丧朋。安贞吉。”人的一生的路,何其不是这样?从小上学,小学上完了,要走远,就要顺承着天道的变化,离开小学里的“老朋友”-老师、同学,去上中学,找“新朋友”-新老师,结交新同学。平时要完成什么事情,找“老朋友”完成不了,就要与“老朋友”去找能帮你办成事情的“新朋友”,或者离开“老朋友”,去找能帮你办成事情的“新朋友”。

 

“倒流壶”设计,就是“坤卦”中顺承着天道变化,创新思维、反向思维。过去的“壶”,从壶顶“口”注入酒水。“倒流壶”设计者将壶注入酒水的“口”,从顶部改为底部,就是一种创新思维、反向思维。设计者将一个生活用品的酒具,变成了既是酒具,也由于设计奇特,又是艺术品。这样设计制作的壶,既能很好的保持酒的质量,又便于使用。酒壶的口在顶部,壶中的酒就容易从壶口蒸发,使酒的浓度变低,影响酒的质量。“倒流壶”顶部没有口,口在底部,酒精就不容易蒸发,从而保持了酒的质量。原来酒壶的口在顶部,口上有壶盖,人们在倒酒时,壶盖就容易掉,被打碎。“倒流壶”顶部没有口,没有壶盖,倒酒时就不担心壶盖被打碎。“倒流壶”由于上部没有口,还给人们一个启示,教人们要谦虚,要正确的看待自己。酒壶上部的壶口重要不?重要!“倒流壶”不要顶部的口,把口改在底部,一样装酒,倒酒,而且使一个普通的生活用具变成了艺术品,价值倍增。人们从其中还应该得到这样的启示,任何人都不要把自己想得太大,这个世界上离了谁都行,离了任何人,地球照样转。

 

“倒流壶”给人最大启示当是,人们要顺应天地之道,实事求是,在走入迷途的时候,要知道按照客观规律,及时“变”,走出一条新路,从而取得成功。

 

“公道杯”中的《易经》思想

 

据有关资料介绍,“公道杯”是铜川的工匠在很早以前,从景德镇引进的。“公道杯”是这样设计与烧制出来的:明代洪武间,官府在景德镇开设“御器厂”,专门为皇宫制造御瓷。当时的景德镇隶属于江西浮梁县,临近的都昌、抚州、丰城、乐平、鄱阳等县的瓷工,听到景德镇开办“御器厂”的消息后,纷纷聚集到景德镇,其中以都昌、抚州的陶瓷工匠人数为最多。御瓷要求高,制造难度大,凡是选到“御器厂”的陶瓷工匠,都是一些制瓷手艺高超的能工巧匠,经他们之手造出的御瓷皆是精巧之至的佳品,“公道杯”便是其中一种。

 

据说当时的浮梁县令为了讨好皇帝,博得皇上的赏识,指令“御窑厂”的陶瓷工匠在半年内,要制造出一种“九龙杯”,用来进贡皇上。制造好了则赏,不好则罚。指令发出后,县老爷亲自监制。由于“九龙杯”的制造难度大,时间又短,陶瓷工匠个个急得寝食不安。他们日夜研制,充分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经过三个多月,几十次的反复试验,终于获得了成功。看到精制的“九龙杯”,县太爷喜笑颜开,亲自快马加鞭将“九龙杯”送至京城,进贡皇上。洪武皇帝朱元璋看到浮梁县令进贡的艺术珍品“九龙杯”,爱不释手,连声夸赞陶瓷工匠制瓷技艺高超,夸赞景德镇不愧为瓷都之称。浮梁县令由于进贡有功,得到了皇上的赏识,不久便加官晋级,由县令升迁为府台。

 

朱元璋得到“九龙杯”后,便经常使用这种珍品盛酒宴请文武大臣。在一次宴会上,洪武皇帝说要奖赏几位心腹大臣多喝一点酒,特意为他们把御酒添得满满的,而对其他大臣,则将酒倒得浅浅的。那几位被皇上有意叫将酒倒满的大臣,滴酒也没有喝到,御酒全部从“九龙杯”的底部漏光了,而其他大臣都高高兴兴地喝上了皇帝恩赐的御酒。几位心腹大臣对此甚为不解,究其原因,方知此杯盛酒最为公道,盛酒时只能浅平,不可过满,否则,杯中之酒便会全部漏掉,一滴不剩。

 

“九龙杯”公道,洪武皇帝便把“九龙杯”命名为“公道杯”。知足者水存,贪心者水尽。“公道杯”的典故告诉了人们办事必须讲求公道,为人不可贪得无厌。

 

笔者认为,古人设计此杯时,受到《经易》中“谦卦”思想的启发,“公道杯”告诉人们,满招损,谦受益。浮梁县令进贡皇帝此杯,不只为了讨好皇帝,更有告诉皇帝“满招损,谦受益”之意。公道杯中间设计的是龙头,这个“龙头”如果“贪”多了,杯中的酒就漏完了,连一滴也不剩。咱们探讨一下谦卦。谦卦卦辞是:“谦:亨。君子有终。”啥意思呢?谦,亨通无碍。君子能始终保持谦逊的美德才有终。

 

《彖传》说:“谦虚则亨通。天的规律是下济万物而愈显光明,地的规律是位置低下而地气上升。天的规律是亏损盈满而补益谦虚,地的规律是变更盈满而充实谦虚,鬼神的规律是危害盈满而保佑谦虚,人的规律是讨厌盈满而喜欢谦虚。大家都知道,农历十六日晚上月亮最圆最亮。但人们赏月赏农历十五日晚上的月亮,而不赏农历十六日晚上的月亮。为什么?因为人的规律是讨厌盈满而喜欢谦虚。古人通过天地自然,观察到事物满招损,谦受益的规律。十五日晚上的月亮,没有十六日晚上的月亮亮,但它谦虚,向十六日晚上的最圆、最亮走。十六日晚上的月亮,最圆、最亮,因盈满而招损,到了十七日晚上就要缺,月亮就没有十六日晚上的月亮圆了,亮了。有谁欣赏走下坡路--由美好走高不美的事物呢?谦虚的人,位尊则光照四方,位卑则不可超越,所以君子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美德。

 

谦卦第三爻(九三)的爻辞是:“劳谦君子,有终,吉。”意思是说,有功劳而能谦虚君子,而且始终如一,吉祥。《象传》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意思是说,有功劳而又能谦虚的君子,万民敬服。古人是通过观天地自然之规律,体会到这样的认识。

 

浮梁县陶瓷工匠中,如果没有明白“谦卦”思想的人,就做不出此杯。浮梁县令如果不明白“谦卦”的意思,就是不会给皇帝进贡此杯。皇帝如果不明白梁县令给他进贡此杯之意,就不会认为浮梁县令进贡有功,浮梁县令也得不到皇上的赏识。

 

所以说,“公道杯”中也蕴含着闪光的《易经》思想。

 

文章写到这里,笔者更加叹为观止!铜川的特产——工艺陶瓷,其中的文化底蕴实在深厚,多么值得真正的专家、学者去挖掘探讨?前辈的创造精神,多么值得后人学习?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多少值得大力宣传,发扬广大?我们的陶瓷专家,能否从中也得到点启示:工艺陶瓷是传统的,要想出精品,就得学习传统文化,知道点、明白点传统文化。传统工艺陶瓷中,如果没有优秀传统文化的蕴藏,岂能出精品,出传世之作?作为陶瓷专家,怎能不把自己的作品当作文化载体,为传承祖国璀璨的传统文化奉献绵薄之力呢!

 

(本文作者系陕西省铜川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市政协副主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作家,著有三卷本、98万字、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神话小说《唐僧译经记》)

 

来源:周易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