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华伏羲周易研究会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易界新闻 >> 文章内容

2021年河南省儒学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安阳举行

[日期:2021-11-04]

2021年10月30——31日,以“儒学中和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主题,由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主办,省儒促会殷都文化专业委员会承办的2021年河南省儒学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古都安阳召开,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创会会长王廷信,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桂祥,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创会副会长、省儒促会殷都文化专业委员会创会会长杨学法,安阳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张保香,安阳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善飞,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河南省委党校教授于咏华,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省儒促会殷都文化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刘付贵以及为研讨会提供论文的专家、学者和儒学爱好者50多人参加研讨会。

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创会会长王廷信在开幕式上讲话,他首先代表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对此次儒学文化学术研讨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光临表示热烈欢迎!他接着指出,中和思想是儒学仁爱思想最高价值诉求,对“仁”和“礼”的运用就是为了实现“中和”之美。其理论价值、历史借鉴和当代意义都是极为重要的:其一,理论价值。

所谓“中和”就是中正和谐,是事物发展的理想状态,是事物内部对立转化为统一的过程。儒学经典《中庸》对“中和”思想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表述:“喜怒哀乐之未发为之中,发而皆中节为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可见,“中和”是整个宇宙世界和万物存在和生长的根本大道,是中华古圣先贤积淀传承的宝贵哲学财富。其二,历史借鉴。历史发展的现实证明了中和思想是正确的。孔子指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正如孔子所说,“中和”思想在中华历史上源远流长,成为历代圣贤倡导的理想完美之道。早在古代尧舜时代,就十分重视运用“中和”原则,相传尧、舜、禹禅让时,都提出“允执厥中”的思想,要求在处理政务时要执行“中和”原则。接着,商汤、文王、武王、周公都遵循和发扬了中和精神,出现美好社会景象。

后来历代先王都以“中和”思想作为中华美德,不断得到传承和发展,国家出现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的太平盛世。凡违反“中和”之道的历代王朝,其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其三,当代意义。中和思想是构建当代社会和谐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哲学思想法则。中和之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既是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好的思想方法,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思想法则。正是按照这一原则,古圣先贤们提出了和谐万邦、万国咸宁、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

经过历代先进思想家的传承,以中为美、以和为贵等“中和”思想,就成为当代建设和谐社会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哲学思想法则。近年来,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认真贯彻儒学仁爱中和思想,努力弘扬中华德孝文化,涌现出一批和谐、文明、发展、创新的“中华经典教育示范学校”、“儒商文化示范企业”和“中华德孝文化示范乡(镇)村”,使这些单位发生了崭新的变化,成为全国、省、市、县的先进典型。

正是儒学仁爱中和之花,结出了丰硕的社会和谐文明之果。王会长最后指出,希望与会同仁们坚持对儒学经典做到准确理解与现代诠释,坚持学术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学会以往良好的学术会风,经过大家齐心协力,认真研究与探索,本次儒学学术研讨会议一定能取得圆满成功!

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创会副会长、省儒促会安阳殷都文化专业委员会创会会长杨学法在致辞中说,在省儒促会的领导与指导下,作为承办方,我们学会众志成城,尽心尽力,历时一个多月,完成了本次研讨会的各项筹备工作,我代表省儒促会殷都文化专业委员会全体同仁表示由衷的祝贺!对与会诸位光临表示真诚欢迎!

省儒促会风雨兼程,走过了十余年不平凡的历程,在中原大地上为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了许多开拓创新型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着相当的影响。王廷信会长作为国际儒联顾问、省儒促会创会会长功不可没、退而不休、守正创新、无私奉献、一心扑在学会工作上,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大家的一面旗帜。作为分支机构,我们一路同行,边学边干,既是参与者,也是实践者、探索者、更是受益者。省学会有着很强的凝聚力与感召力,已成为心心相连、守望相助的大家庭、命运共同体。我们虽然很辛苦,但更感到快乐与幸福。

这里我只讲五句话:第一句话,中和是道,而不是术。中庸之道源于《易经.夬卦》中行,即中正之道。中正观及《尚书》“允执厥中”,发展于孔子的“过犹不及”,提倡于朱熹儒家。中道即“尚中”,是《中庸》的核心理论,包括执中及中和两大观点。

“中道”的第一含义是“执中”,第二含义是“中正”,第三含义是“中和”。是儒家的传统观,故孔子贵和。《论语.学而》载曰:“礼之用,和为贵”。《中庸》对和作了重要的发挥,并指出中和为中庸的重要内涵。如“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即指出尚书中是人的本性,中和乃人之大道。正如《中庸》中所说“中也者,天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

第二句话,中和、中庸是儒家设定的思维杠杆。他们又把这种思维杠杆看成是君子应有的美德,并颁布了一个判断标准:“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礼记.中庸》。“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孔子曰)。这就是把中庸说成了最高道德,把中庸看成是至高无上的天理、天命、天道。这与天人合一的基本思维有关。易云“刚中而应,享以正,天之命也”。《周易.彖传》一中一正,实为天命,不该违背。第三句话,中和不是折衷主义的和稀泥,而是在一定原则下的和。正如《中庸》所说“君子和而不流”。孔子对此早有指出,如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至于平庸、妥协等保守词类则非能与中和同日而语。

第四句话,中和不单是知识,更是智慧、是心法。《国学要义》作者夏海先生提出《中庸》的最大贡献是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儒家心法。“中和”,这是中庸的理想目标,即”天人和谐”。所谓心法系指各个思想学派接受的重要心得和方法。东汉郑玄认为,“名曰中庸者,以记其中和之为用也”。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之道也是中华心法,治国平天下的法则。

第五句话,中和思想不能局限于学术研究,关键在践行。《中庸》篇的结尾,重在强调德行的实施。道是行的,德是做的,空谈误国。修、齐、治、平为之正途。综观中国共产党奋斗百年路,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至今,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在重大方针政策制定实施中,都体现了中庸、中和思想。

安阳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张保香在致词中指出,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在我市举办“2021年河南省儒学文化学术研讨会”,这是一次高规格、高水平的儒学文化学术盛会,可谓群贤毕至,高朋满座,殷都论道,弘儒利生。这不仅是安阳市,而且是全省文化界、社科界的一件大喜事、大好事,对于促进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起到很大的引领带动作用。它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还具有长远历史意义。

安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全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书法名城,是《周易》的发源地,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以甲古文、青铜器、周易为代表的殷商文化,林州人工天河红旗渠等闻名中外,在中华民族文明发祥史乃至世界文明发祥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最重要的意义是有利于传承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有利于促进民族复兴,有利于增强国家软实力,可以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推动我国综合国力的有效提升,有利于守护精神家园。省儒促会为全省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持之以恒,守正创新,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安阳市殷都文化专业委员会作为其分支机构,在安阳围绕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文化,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传播正能量,有着良好的社会形象。

这次儒学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我市召开,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遇,一定要珍惜,把殷都文化专业委员会办实办好,办出特色,办出成效,不断为推动全市学习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文化安阳、文明安阳、和谐安阳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开幕式上,河南国学书画院副院长、安阳国学书画院院长尚红军、安阳市著名书法家王春杰、安阳市书画家孟子赋为会议赠送了书法作品,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欢迎。

开幕式结束后,接着举行大会主题报告,主题报告由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鹿林主持。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郑州大学国学系主任魏涛以“明理守中中国文化观的核心”为主题报告,从文化观的高度探讨了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他强调核心精神就是“明理守中”。

他探讨了“道”这一中国哲学范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详细说明了《周易》老子《道德经》、子思《中庸》、韩非子等先秦思想家及其相关文献对道的理解。进一步阐明了“理”及其与“道”的历史关联,他强调,先秦诸子对形而上学的论述多依托“道”。他辨明了“道”与“理”各自的特征,即“理”更具有先天性,理不能创造,而人能弘道。

对中道在中国文化特色道路的形成,“儒释道思想的汇通以及中道思想为中华文化赢得广泛世界认同中的重要作用。他还全面而清晰地阐述了中国文化的及核心精神——明理守中的思想渊源与发展脉络,阐明了中道思想在儒学思想特质形成过程中作用,以及中道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意义。认为今天中道对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自身的”中和思想、中和观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精神和根本法则,融入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之中,尤其体现在中国人的养生之道中。

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河南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孙可兴,以“《黄帝内经》养生观及其中和思想”为主题报告,从养生的概念和内涵、养生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形体之养、精神之养、德性之养三个方面,阐明了养生的实质为保养和调养的生活活动与健康,强调了养生三个方面的作用和意义,即有助于调理和发挥人们追求健康的主观能动性,把握“治未病”的根本要求,强调个人养生与群体养生的关系。

《黄帝内经》养生的养生原则方法及其中和思想,他强调《内经》天地人动态整体观出发,阐明了整体调摄、三因制宜体型养生、饮食养生、情志养志与中和,在整体调摄与中和关系上,他强调四时、阴阳、形神整体中和和谐。在“三因制宜”与中和关系上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而实现中和。《内经》养生观的核心原则与根本精神,并阐明了《内经》养生理论和方法对中华民族的养生与健康实践的贡献,对于我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法论意义。他强调的现实性,为我们的健康养生提供了宝贵的原则方法和建议,展望我们在新时代创造美好生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

29日下午,与会人员首先参观了省级特色示范学校一一安阳市第二十中学校史馆,认真听取了王海贤校长融入国学教育、坚持特色建校的经验,并观看了弘扬传统文化、争当少年君子的系列活动展演,形式多样,精彩纷呈,受到大家的高度赞扬和一致好评。

参观结束后,与会代表分两组开展学术交流,大家围绕会议主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踊跃发言,学术气氛十分浓厚。

31日上午,首先进行大会学术交流,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学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孙可兴主持会议。省儒促会河洛文化专业委员会执行会长刘庆余以“传统中和思想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研究”为题,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鹿林以“执中致和:中华民族最核心的生活智慧”为题,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贾成祥以“儒家中和思想及其永恒价值”为题,中共陕西省委党校教师陈攀伟以“儒家中和思想构建现代和谐家庭探究”为题,安阳师范学院教授郭胜强以“中和文化之探源——兼论殷商王朝对中和思想之践行”为题,商丘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蕾以“刍论《伊川易传》的中道思想及思想史之意义”为题,安阳日报原高级编辑高庆云以“汲取中和文化精髓构筑精神文明高地”为题,安阳县彰德实验中学校长王瑞喜以“运用中和思想治校初探——小中见大育综合素质”为题,从不同角度,各个侧面,深刻阐述了儒家“中和“思想的本质特点、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主题突出,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内涵丰富,意义深远。

大会学术交流结束后,举行学术研讨会闭幕式。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刘付贵主持闭幕式,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于咏华作会议总结报告,她首先对这次研讨会给予充肯定,她说,我们这次学术研讨会虽然时间不长,但由于省儒促会领导重视,殷都文化专业委员会准备充分,会议组织严密,参会人员积极配合,研讨会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她指出,这次研讨会立足本来,站位全球,关注新时代,确定研究主题“儒学中和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按照省儒促会的安排,专家、学者积极响应,共向会议提供48篇论文。这次论文有对儒家思的探源、探赜、探析的,有把儒家“中和”思想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美丽世界、和谐家庭构建结合的,也有对践行儒家“中和“思想经验总结的,涉及方面广泛,各种观点纷呈。

这次研讨会表达形式多样,有高水平、高质量的大会学术主题报告、大会学术交流,有“手礼舞“表演、书法作品展示、安阳市二十中学的“弘扬传统文化、争当少年君子“系列展演,从而增添了研讨会的中国风格和传统文化味道。在会议研讨交流中,有的专家认为,“中和”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美德;有的认为,“中和“是道不是术,“中和”是一种思维杠杆、一种智慧心法、一种行为准则;也有的认为,“中和”是一面旗帜、一种理想信念;还有的认为,“中和“就是变通、就是摆平等等。在研讨中,一致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个政治命题,也是个哲学命题。它作为哲学命题“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兼容并包,融会贯通,既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的理论,也包含了儒学“中和”思想,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总之,这次研讨会主题定的好,论文质量高,组织安排周到,会议效果良好,是一次圆满成功的会议。

据了解,本次学术研讨会,由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主办,省儒促会殷都文化专业委员会承办,河南晓天祥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安阳市锅炉科技有限公司、河南贝优特变压器有限公司、河南仰韶酒业有限公司安阳分公司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