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华伏羲周易研究会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易界新闻 >> 文章内容

2021(辛丑)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将于6月22日在天水隆重举行 弘扬伏羲文化 凝聚奋进力量

[日期:2021-06-20]

 天水,地处秦岭西段、渭水中游,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三皇之首”伏羲诞生的地方,是世界华人寻根祭祖圣地,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

 
2021(辛丑)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将于6月22日在天水隆重举行。
 
弘扬伏羲文化,凝聚奋进力量。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甘肃时强调,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天水将继续传承和弘扬蕴藏在伏羲文化中的创造精神、奉献精神及和合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努力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伏羲创历法、教渔猎、驯家畜、烹食物、定婚嫁、造书契、制琴瑟、创八卦,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蕴藏着丰富的创造精神、奉献精神和和合精神。
 
《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公祭活动古已有之,是感念祖先的一种形式。
 
天水作为伏羲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祭祀伏羲的传统由来已久,世代传承。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就在渭水流域用太牢之礼祭祀伏羲。到了明朝形成定制,一年春秋两祭,场面十分壮观,自此祭祀伏羲成了天水老百姓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一直延续至今。
 
公祭伏羲大典迄今已成功举办三十一届。三十多年来,我省及天水市高度重视这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公祭伏羲大典的规格和影响力不断提升。2014年6月22日,祭祀伏羲活动首次在台湾同时举行。而群众自发的祭祀伏羲活动也更加兴盛。目前,在天水已形成了公祭伏羲大典和民祭伏羲庙春节文化庙会、秋祭伏羲典礼两种规格三种形式,其所蕴含的民族情结和人文情怀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别具意义。
 
自1988年天水市恢复公祭伏羲大典以来,随着举办规格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公祭伏羲大典已成为助推天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引擎。如今,天水这片古老的土地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之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天水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奋力开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实现了“十三五”圆满收官,取得了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决定性胜利,谱写了天水历史上浓墨重彩的崭新篇章。
 
提质量增效益,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十三五”时期,天水市生产总值连跨500亿元、600亿元台阶,较“十二五”末净增196.98亿元,年均增长6%,连续五年高于全省平均增速。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0809元、6066元提高到30057元、9072元,年均分别增长8%和8.6%。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突破1700亿元,贷款余额突破1300亿元。
 
盯重点攻难点,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经过八年艰苦努力,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累计减贫92.08万人,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65个贫困村全部退出,两区五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全面消除。全省脱贫攻坚考核,天水连续五年位居前列。累计落实教育“两免一补”等补助资金51.98亿元,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建成村卫生室1301个,行政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改造农村危房4.02万户,贫困户危房全部清零;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32个,1.07万户5.26万人喜迁新居;建设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工程375处,饮水安全集中供水率达100%;加快培育“短平快”和“五小”产业,基本实现了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增收技能;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7508公里,全市113个乡镇2491个建制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今年公祭伏羲大典将以“弘扬伏羲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为宗旨,以“同根同祖、中华共祭”为主题,同日同时,在台湾新北市举行共祭伏羲典礼,典礼期间将组织开展圣像迎送巡游、鼓乐贺寿、祈福平安、伏羲祈福挥毫、伏羲文化谣等活动。天水市将搭建“同根同祖、中华共祭——亿万中华儿女线上祭祖”平台,开展线上祭祖。
 
弘扬伏羲文化、传承伏羲精神,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象征。天水市将继续高起点、新立意、新视角、大格局筹划举办公祭伏羲大典,持续提升公祭伏羲活动层次和水平,努力展现陇原大地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辉煌成就,进一步打响世界华人寻根祭祖圣地品牌,让更多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了解伏羲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更大共识和更强力量。
 
来源:每日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