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华伏羲周易研究会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易界新闻 >> 文章内容

生动传神!把国学文化精髓植入剪纸技艺中(图)

[日期:2020-04-14]

 “我就是想把咱们老祖宗留下的这些文化精髓传承下去,我喜欢剪纸,热爱它,希望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传统文化的传承,我辈责任在身。”滨州市沾化区冯家镇32岁的剪纸艺人魏克军经常对他身边的剪纸爱好者和自己的学生们说起这句话。对于剪纸技艺,他抱有极大的热情,十年磨一剑。

 
在魏克军开办的“尚君文化艺术室”,陈列着他创作的《二十四孝》《司马光砸缸》《铁杵磨针》等40余件剪纸作品,造型准确、生动传神,每一幅都让人赞叹不已。
 
剪纸又叫刻纸,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1959年发现的南北朝时期(新疆高昌故址)对猴团花、对马团花是最早的剪纸作品。剪纸在民间称作团花或者剪画,主要以纸为载体,运用丰富的想力和高度概括的手法,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用简练得线条和块面,运用阴阳剪刻的手法进行镂空创作。
 
“上世纪四十年代,我们这里的剪纸文化兴起,涌现出一批当地剪纸艺人。伴随着婚庆等活动的剪纸图样应运而生,承前启后。这种镂空艺术,在那时候实用性很强,视觉上那种镂空、虚实结合的艺术享受,跟喜庆祥和的节庆活动相得益彰。”魏克军说。如今,注重实用性的剪纸作品虽然越来越少出现在各种节庆活动中,而热闹鲜活的剪纸技艺却已成为各地传统文化中一张特色名片。
 
人物、花鸟、山水、草虫……一幕幕自然和生活的场景,在魏克军的剪刀和刻刀下化为纵横交织的流畅线条,逐渐活灵活现起来。斗鸡剪纸是本地游戏娱乐的剪纸游戏,旧时候,剪一左一右成对立之势,悬挂于窗户左右,随风吹摆动,摆动之势如相斗之形态,趣味性十足。不一会儿,一幅作品就在魏克军手中诞生了。
 
他一边向记者展示着剪纸技艺,一边介绍这些技法的概念和分类:“剪纸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剪纸、刻纸、撕纸、剪影四种,剪纸主要用剪刀,刻纸主要用蜡板和大中小型号的刻刀,另外还有壁纸刀、玻璃等。以壁纸刀代替刻刀,可以让线条更加流畅,多有潇洒飘逸之感。而剪刀多有粗重笨拙之感,采用剪的笨重之感和刻的细腻流畅相互结合的表现形式表现作品,别具一番风味。”
 
魏克军的作品取材丰富,其中国学题材占了大半壁江山。他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从事剪纸10年来,他不断在对古典文学进行研习、对地方传统剪纸进行挖掘和整理,以经典文化做根,让两者融会贯通起来是他孜孜以求的目标。
 
在魏克军的工作室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由24幅作品组合而成的系列作品——《二十四孝》。这组作品他耗时3个月完成,借用界画的绘画方式,采用刻纸的艺术形式,运用阴阳的设计方式进行镂空。其造型严谨、线条细致,充分展现每副作品的故事情节。
 
《戏彩娱亲》中的老莱子,是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姿态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假装自己跌了一跤,于是他模仿小孩子啼哭的“呜呜”声,二老大笑。
 
《扇枕温衾》讲述的是汉朝时期的关于孝道的故事。孝子黄香的母亲早逝,他知书达理,在炎热的夏天,用扇子扇凉席子让父亲睡,冬天则先钻进被窝温热被子让父亲睡。他当魏郡太守时,当地遭遇洪灾,他拿出自己的俸禄和家产救济灾民。人们称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剪纸作品以单色最为常见,也多被大众所熟知,如何对打破单色剪纸表现的常规,一直是困扰魏克军的问题。在技法上,如今的他更加追求构图繁茂、精巧秀美。尝试把国画细致的工笔线描技法用在刻画剪纸的造型上,是他近来对技法的一种探索,是对之前传统粗犷的创作方式的一种创新和突破。
 
在沾化区,像魏克军这样30岁出头却从事剪纸这项“老行当”的人屈指可数,因而显得更加“难能可贵”。10年来,他对剪纸的热爱已经深深地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我做的是兴趣,传承的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血脉。”他坦言。
 
目前,有23名中小学生在魏克军的工作室接受工笔画和剪纸教育。“实现基层文化振兴,不能只依靠我们这些老同志,长江前浪推后浪,优秀的年轻人更是关键,克军很优秀,不光有手艺,我更感动的是他的抱负和理想。”冯家镇文化站站长李希阳说。
 
魏克军一直有一个梦想——办一次大型的剪纸展会,这个梦想在不久后也将变为现实。通过展览,他将把剪纸这项有着传统文化基因的技艺展现在更多人面前,用一幅幅生动的人物、动植物形象,把一个个启迪人、教育人的故事讲好、传播好,从而潜移默化地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传承和振兴中,让传统文化艺术发扬光大。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