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华伏羲周易研究会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易界新闻 >> 文章内容

七旬“顽童”新解《周易》

[日期:2014-04-24]

72岁高龄、身材矮小的杨淦植走起路来一跛一跛,却精神矍铄。说起话来,眯缝着的双眼总含笑意,让人感觉他就是个老顽童。

 

60岁退休后,他闭门著书,10年终有大成。日前,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文化书院和《云梦学刊》,联合为其大作《周易宗义》举办出版座谈会。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先生称:“北京大学出版社为一个草根学者出版著作,这是首次。此书的出版,一定会给易学研究带来一股清新之气,其求知精神可敬可佩。”《中国图书商报》评论说,“《周易宗义》是一部见解独到的学术著作。”

 

上世纪60年代,杨淦植从湖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即与《周易》结缘。1999年从岳阳楼区政府办退休,杨老开始了“朝花夕拾”:重读易经!“年少时想读《周易》,总觉得文字晦涩。现在退休了,想再认真钻一钻《周易》,看到底都说了些什么。”

 

腰椎间盘突出,右腿严重萎缩,杨老不便外出,他就坐下来读《周易》,写心得。案头《辞源》、《辞海》、《康熙字典》等大部头,他一本本啃。每每查懂哪个字,都如孩童般欢呼雀跃:“17000多生词,我硬是一个一个译了出来。”

 

累了,杨老也喜欢到附近的小塘去钓鱼。通常是把鱼竿搁在岸上,人却拿个树枝在地上画卦。有时灵感一来:此卦通了!拖起钓竿就往家里赶。

 

“不求甚解”的事,杨老从来不做,执意“死嗑”到底!“剥”卦中的“失上下”三个字,他琢磨了3天,直至得出结论:“失,易也;上,天也;下,地也,此乃改革之意。”他也成了第一位作如此释义的人。

 

夏日酷暑,没有空调,“老顽童”在臂上套上老伴的旧丝袜,以防汗水浸湿书稿;再焚一盘蚊香,于袅袅香熏中静心写作。严冬腊月,天寒地冻。杨老拿可乐瓶灌上热水,置于一纸箱内,以暖脚手。10年来,从最初的《读易心得》到今天54万字的《周易宗义》,杨老始终坚持“用现代观点,把深奥玄虚的易卦,讲解得形象易懂。”

 

“一部《周易》,就是先挂出一套投影客观实在物事的易卦图像,然后对这套挂图从象、数、理三者融通的角度进行解说。抓住了这一点,凡会看图识字的人,都能读懂《周易》。”以一般通行注本为蓝本,加以自己释义解说,杨老在尽力缩短《周易》这部上古典籍与现代思想、生活以至现代哲学之间的距离,让人们更亲切地体会它,从而可以用来指导人们的言行。

 

孔子说: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杨老慨然:如果我能早读《周易》,也许一生错得少些。读“易”有益于为人处世。

 

“老顽童”悄悄透露:自己还有写《佛家说易》、《道家易学》两部著作的想法,只要老天还给他时间。

 

(本文来源:湖南在线-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