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华伏羲周易研究会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易界新闻 >> 文章内容

如何看待易经与中医中信息的全息性

[日期:2014-04-04]

/徐丙昕

 

世事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有因就有果,有一果多因,也有一因多果,没有无果之因,也没有无因之果,这就是辩证。而任何事物的组成必然有许许多多的内因与外因,蕴含着丰富的物质基础,科学的发展为之定名为“信息”,我在这里也借用这个词,却是最为恰切的。

 

信息具有着全息性,当我们知道了此方面的信息,就可以知道彼方面的信息,这就是根据信息的全息性而得知的。比如,冬眠的蛇突然醒来,到处乱跑,那么这将会发生大灾难了,这就是大地震中的一点信息——冬眠蛇出来,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就要地震了这一全部信息。信息在战争中的运用更是不可忽视,往往一点信息就可能泄露全个军情。比如在二战中,靠对方阵地上出现了一只猫,就得出对方要撤退了的军情。

 

信息由部分到整体,也整体到部分的联系推知,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的运用,从而产生了现代预测学,比如天气预报等。而最为神奇的是中医学中的理论与实践就是运用了全息理论。

 

一、中医学中的全息理论

 

在中医学中,尤其在《黄帝内经》中,有着深刻的全息思想萌芽,很值得深入研究。中医学认为,人体器官各有不同的功能,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这种整体观的指导下,中医学认为人体某部分发生病变,可以影响到整个身体或其器官。而全身的状况又可以影响到局部病理变化。

 

中医还把人体放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进行考察和研究,而不是把人体作为一个封闭系统孤立起来,在论及医学的所有基本问题时,处处结合四时季节变化,地理水土,社会生活,思想情绪等方面的变化。形成了人体与外界环境相互成感应统一的观点,这些整体观念是中国传统医学指导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思想方法,显示出中医学的全息思想及其应用。

 

肢节与人体的对应统一在中医诊治中运用即体现了部分全息整体的理论,耳诊、面诊,鼻针疗法,手针疗法,足针疗法等,其基本原理都是将鼻、手、足的各个部位配属于相对应的脏腑身形,依次进行诊断和治疗。当腹腔脏器发生病变时,如胃腔痛和膜腺炎,阑尾炎等。反映在下肢腔骨外缘的一定部位和足阳阴胃经循行路线上,便会出现在痛点,这说明小腔骨段就是人体信息的一个全息元。实际上的整个身体都是这样,无论肢节长短,只要它是一个相对独立部分,就是人体的一个缩影即名含人体的全部信息。这些大大小小的节肢也就是存在于人体全息网中的“小人”。而实际上,它们也就是此“小人”人体的部分全息着整体的信息,中医理论中还有着一个天人感应的思想。欲望产生时的天地人合一的阴阳交泰之气的统。

 

《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人这阳气,“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灵枢·岁露》又曰“自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都,烟垢者……至其月郭空,则海水在盛,人气血虚,其己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焦理薄,烟垢落”这些关于人体变化与日月运行的对应关系的深刻认识,反映出古人关于天人感应的朴素全息思想。《内经》进一步指出:人体机能尚有春则人气生升,夏则人气长盛,秋则人气收肃,冬则人气固藏等周年变化规律,治病养身皆须循此规律,人的脉象也随四季的循环而呈现出周其性的变化:“春日浮,如鱼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等。秋日下肤,垫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持脉辨常异必须以此为度,此外,《内经》多处波及金、木、水、火、土五种星及其它星球的变化情形引起人体各器宫发生病变,这意味着,人体与太阳系全息,特别是人体与金、木、水、火、土星全息,这个思想是极其深刻的,它把人和自然看成一个整体,二者处在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动态过程中,用现代观点来看,也就是二者处于相互的信息交流过程中,因此,人本身由于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失去平衡所致,这种人与环境全息的思想中医的宝贵财富。

 

二、古代学说与信息全息观念

 

阴阳五行说同解释宇宙万物根源的尝试有关。万物同阴阳相对相互作用运动而生成。阴阳学说回答了万物生成。五行学说则论证了万物组成的本性,《尚书·共范》中对“五行”作了论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嫁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里简要描述了五种构成宇宙最基本的物质形态的性质和作用。说明了人的味觉是从与外界的五种不同物质的接触中得来的,五行说进一步认为:五种基本元素以“土”为主,分别与其它四种元素合成万物。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按照相生相克的变化规律,制约着自然现象和社会运动的过程。阴阳说用阴气和阳气的矛盾运动来解释自然现象。在上节中,我们已经讨论了太极图,从中我们看到阴阳鱼是对立的,又是运动的,且阴中含阳,阳中含阴。它们又产生于太极圈中,从中我们看出全息思想,解释了万物的起源。天气属阳气,性质是上升的,地气属阴气,性质是沉滞的,阴阳二气上下时流而生成万物,是天地的秩序,阴阳二气相互作用是一切自然现象变化的根源。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等提出:“五德终始”的学说,把五行的属性称之为“五德”,用来附令王朝兴替和社会历史的变动问题。即抛开定性的说法,仅从解释历史与自然来说,不失为一种真实的论证。在汉代,是阴阳五行说大发展时期,这一学说渗透到各个领域:天文学,化学,医学,特别是玄学。都依据阴阳五行理论进行实际观察和经验总结。这对科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这是我们对阴阳五行学说的通俗认识,阴阳五行既然是万物的本原和各种自然现象变化发展的根源,用今天的观点看阴气和阳气与万物间就是全息的。“五行”与自然万物间也是全息的,阴阳五行是万物和自然现象的全息元。万物则是阴阳五行的组合,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五行,从而构成了无数层次和各种显现模式的全息对应关系。

 

从阴阳整体看,它与由万事万物构成的宇宙整体全息。从万事万物的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程度分有阴阳来看,阴阳又是宇宙万事万物的最小全息元。由“阴阳”最小的全息元开始,八卦、六十四卦及所有卦又都依次成为大小不同的宇宙万事万物的全息元。因为从阴阳开始,上至八卦及所有卦象所代表的基本元素都是宇宙万事万物之不同所代表的基本元素,都是宇宙万事万物之不同层次上的本原。都在一定层次上不同程度地决定着宇宙万事万物的存在和变化。另外,既然每一事物都包含着“阴阳”“八卦”就说明万事万物之间乃至万事万物同整体宇宙间存在着全息对应关系,而《周易》的高妙之所在,大概也就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深刻而又朴素地把握了宇宙万事万物中的内在全息对应关系,直到今天,大学者们还皱着眉头钻研那深奥的易学文词,根由恐怕就在这里。说得简单些,易经中包含着直觉性的深刻的全息思想而这一思想还没有深入理解,这是值得深思的,我们不能不多问几个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