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华伏羲周易研究会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易界新闻 >> 文章内容

清华校友学堂 · 国学班游学苏州 探访昆曲发源地

[日期:2019-04-11]
  在课堂上领略了唐诗宋词对于昆曲的深刻影响之后,清华校友学堂·国学班一行十八人于330日、31日游学苏州,将课堂搬到昆曲发源地,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百戏之祖”的前世今生,以期更好传承与弘扬昆曲这一中华国粹。
 
  十四世纪,昆曲从苏州太仓南码头发源,经明朝杰出音乐家、“昆曲之祖”魏良辅创制,在明清时期一度风行全国。十八世纪,地方戏兴起,昆曲渐衰。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18年,教育部确定北京大学为昆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这是极简版昆曲发展史。
 
  参观中国昆曲博物馆。在这里,大家首先见到的就是曲圣魏良辅的雕像。怀着由衷的敬意,大家在王焱老师的带领下在魏良辅像前虔诚三鞠躬。之后,郭腊梅馆长引领大家参观展品,介绍昆曲自明代至今朝的代表剧目、剧作家,详细讲述博物馆抢救、保护、传承、弘扬昆曲的过程,以及馆内展演、陈列、收藏、研究、传承的方方面面。
 
  参观苏州昆剧院。苏州昆剧院院址分为三部分:办公场所、昆剧传习所、演出场所中国昆曲剧院。这三部分形成一座既相互独立又浑然一体的雅致园林。
 
  聆听讲座。昆曲班邀请苏州昆剧院的蔡少华院长举办了别开生面的讲座:“昆曲的活态传承”。蔡院长以其连任苏昆院长十八年的经验积累,与大家分享了他对昆曲的理解、昆曲的传承与发展、如何培养昆曲人才、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文人学者对于昆曲的贡献等内容。蔡院长认为,昆曲是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是东方审美的标杆,但直到2001昆曲入选“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人们才对昆曲有了全新的认识。“遗产”二字是一种警示,不是荣誉。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造,昆曲的传承一定要“活态传承”,昆曲的本质就是美。蔡院长的激情演讲,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化守护人执着的努力和不懈的探索,令人动容。
 
  观看演出。本次游学,在苏昆看到了两场演出——一是下午的厅堂折子戏导赏与演出,一是晚上实景版《游园惊梦》的首演。折子戏的导赏,让我们了解了昆曲的音乐与伴奏;折子戏的演出,让我们近距离看到昆曲演员一丝不苟的表演,也看到蔡院长培养昆曲人才的努力;实景版的演出,以亭台楼阁、湖山环绕的精致场景,以及绚丽梦幻般的灯光,让人大有不知斯世何世、不知身处何处之感。园林与昆曲,就这样在优美的旋律中情景交融、完美结合,使人觉得人间悲欢的至情至性不过如此。
 
  游览古镇。丝绸与昆曲同质、同美、同精雅。31日上午,我们赴江南古镇——吴江震泽参观了丝绸小镇。龚洁副镇长谈起昆曲与吴江的渊源时如数家珍。她自豪地说,蔡正仁、王芳这两位昆曲表演艺术家都是吴江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说的是春蚕,又何尝不是昆曲人!
 
  此次游学得到了苏州清华校友会周钢副秘书长的大力支持,许多苏州的清华校友特别是一些退休的老校友积极参加。他们惊叹自己身在苏州,却不知竟然有伟大的昆曲存在。苏昆蔡院长热情邀请苏州清华校友多来苏昆参加活动、组织活动,几位老校友欣喜地接受了邀请。此次探访,加强了清华校友学堂·国学班与苏州清华校友会以及苏州当地文化机构的联系。
 
  游学时间虽短,收获却颇丰厚。昆曲之美、丝绸之美,苏州之美、震泽之美,就如一幅幅和雅、温润的画卷,印在了我们的生命中。
 
  来源: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