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华伏羲周易研究会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易界新闻 >> 文章内容

儒学文化绽放新芳华

[日期:2018-02-28]
  家家户户墙上的《论语》摘录、村居的墙绘、电线杆上的经典语录,一走进力洋镇力洋孔村,村口的沥水溪悠悠流过,扑面而来的就是至圣先师的儒学气息,让人情不自禁地颂读起《论语》。
 
  从村党支部书记孔令柯口中,记者得知力洋孔村民的先祖是孔子嫡系第55代子孙,最初从福建迁到胡陈中堡溪,后又在明朝洪武年间转至力洋孔,至今已600余年,属北孔温岭支脉,目前村里辈分最小的是孔子的第78代传人。
 
  孔子传人守护儒学文化。除了村庄内随处可见的儒学文化元素外,力洋孔的村民们还用实际行动守护着文化的“根”、传承好文化的“火种”。几乎每月一次的“无我茶会”,青少年们效仿古人,席地而坐,烹茶,感谢父母、老师、亲友的帮助,同时还有祭礼、成人礼等形式;每年的孔子诞辰日,力洋孔的孔子后裔们都会在孔氏家庙举行祭孔大典,希望通过祭祀孔子的仪式,唤起更多年轻人追寻中华文化之根、国学之根、礼仪之源,鼓励他们进一步了解历史、尊重传统、崇尚国学、尊尚礼仪。
 
  孔令柯还告诉记者,清明节前后,还将进行成人礼形式,接下去将要进行积极的筹备工作。在他的陪同下,记者见识了600余年树龄的古枫香树、连片的3排9间明清双层古建筑、刻有“孔、傅”字样的省级文物古碾子、建于明朝中叶的“洗珠古井”等古迹。在聊天长廊处,脚下是通往茶山的古步道,一墙之隔,隔出了传统古建筑和现代民居,墙上是各种孔子经典语录和墙体绘画。经典不仅是村民们的精神守望,更成为村庄建设规划中现代与传统的“连接线”。
 
  “这几年村庄发展有目共睹,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在宗祠旁边的公园里,80多岁的老党员鲍於银每天都要在石子路上走一走。地上铺设的这些大石块和小石头都是10年前建造公园时,老人们自发组织起来,一块块捡来的。他告诉记者,村子里面没有集体收入,当年为了这个项目,刚上任的孔令柯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日夜扑在这里,班子成员和村民们也充满干劲,一点一滴、一步一个脚印地描绘着村庄发展的蓝图。
 
  “最想念的是家乡,最难忘的就是家乡这一口新鲜的空气和一汪清泉。”孔小成夫妇一直在山东办厂,经营事业,今年回家过年后,第一时间就是在村子里面走一走,看一看,对比着村庄一年的发展变化。听到孔令柯在文化礼堂里向记者介绍里面的儒学文化,他闻声走了进来,四周端详修葺一新的文化礼堂,不停地说:“好!”他还打趣说,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了,在外打拼多年的游子们都想把事业转移回来了。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依托背靠茶山的天然优势,村庄积极谋划旅游发展,带动村民创收。孔令柯表示,目前已经有四家初具规模的民宿,平时来登山的游客也不少,新的一年,全村将进行改造提升工作,不断刷新村庄颜值,让传统文化的根绽放新的芳华。
 
  来源:宁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