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华伏羲周易研究会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易界新闻 >> 文章内容

刘玉建:程颐关于《周易》道体的深度发明

[日期:2018-02-20]

  发端于宋初的儒学复兴发展到“五子”时期,儒学的理论使命已深化为本于儒家天人之学之典范的《周易》,确立何为本体以探寻宇宙存在变化终极性依据的种种理论尝试。而诸子之间的理论分歧,则聚焦于对《周易》道体的不同理解与把握。在二程尤其是程颐看来,周敦颐、邵雍以无极、太极为道体,尽管具有本体论的价值取向,但其理论本身仍然胶固于传统宇宙生成论的思维路向及理论窠臼。张载固然是纯粹本体论者,但其以气为道,此在程颐目中乃是混淆道器、割裂体用,与程颐所体贴的《周易》道体,乃是云泥之别、正相抵牾。作为理学主流中纯粹的易学家,程颐牢固立足于《周易》,既观照时代理论前沿关于宇宙本体思考与建构之得失,同时独辟蹊径,从学理的形上学哲学高度,将王弼、孔颖达易学哲学道论视为理解与把握《周易》道体不可逾越的理论环节,通过对其多维度的继承性、批判性、创造性的理论转化,完成了建构理学哲学体系的首要任务——对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周易》道体,给予了深度的发明与开新。具体说来,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有形只是气,无形只是道”的理论界定

  《易传》强调:“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传》道论具有在某种形上意义上承继老子的意味。《老子》道为“朴”(三十二章),主张“朴散为器”(二十八章)。《易传》借此进一步确认道器范畴的某种属性区别。《老子》的道强调“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的无形“无状”(十四章),故而《易传》之后的儒道多以无形释“形而上”,相应地以有形释“形而下”。然而在老子,道兼物质实体与规律法则,那么《易传》无形形上之道是物质实体的阴阳之气呢?还是抽象观念的规律法则呢?抑或既是阴阳之气也是规律法则?很显然,仅仅依此形上形下给出道器的分界只是无形与有形之别,而道的上述三义均是题中的可能应有之义。受到汉唐以来宇宙生成的阴阳气论哲学思潮影响,以气为宇宙本源甚至就气论道,似乎成了不可逆转的思维路向。如孔颖达太极元气论;柳宗元“庞昧革化,惟元气存”(《天对》)的气化论;刘禹锡“所谓无形,盖无常形”(《天论》中)的元气论;理学先驱范仲淹、李觏、欧阳修等主张的宇宙元气论;五子时期周敦颐“无极而太极”的元气衍化论、邵雍“天地之本”(《皇极经世书·观物外篇》)太极生成论、司马光太极“阴阳混一”“阴阳者易之本体”论(《温公易说》释太极),以至在政治及思想领域具有重大影响的王安石在《道德经注》中,明确强调以气论道、以气释道(包括太极)的观点:“道有体有用。体者,元气之不动;用者,冲气运行于天地之间”、“冲气为元气之所生”。张载则把王安石为代表的传统宇宙论改造为本体论的就气论道、以气释道,其在《易说》中解释道器:“形而上者是无形体者,故形而上者谓之道也;形而下者是有形体者,故形而下者谓之器”;“凡不形以上者皆谓之道,惟是有无相接与形与不形处,知之为难。须知气从此首,盖为气能一有无”;“一阴一阳不可以形器拘,故谓之道。乾坤成列而下,皆《易》之器”。张载将“一于气而已”的现象世界分为两部分:无形的太虚本体阴阳之气及其属性功能(规律法则)、气化过程,就是形而上的道;由本体气聚而为有形的天地人物,就是形而下的器。亦即其《太和篇》所谓“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气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

  程颐认为张载所谓太虚之气是无形的,其实只是张载也承认的人之感官肉眼(离明)看不到的虚假的“无形”。客观事实上,太虚之气与天地人物一样,都是有形有象的,是气的聚与不聚的不同存在形式而已。就现象世界宇宙构成而言,本质上就是有形有象的气,故其明确指出:“有形只是气”。而“阴阳,气也。气是形而下者”(《二程集》,《遗书》十五,下文不再标书名)。作为形而下的有形之气,自然只能是“器”而不能是形而上的无形之“道”了。此是对张载“亦可谓道”的“阴阳者,天之气”(《语录》)亦即以气为道的否定。在程颐看来,张载自认为其发明而一般人难以知晓的将宇宙结构统一于气、以气之聚散说明有无、有形无形、道器的相生统一关系,犹如其自我比喻的“冰凝于水”,属于直观性、朴素性的感性经验知识,并不是什么复杂的哲学问题,因为一千多年前的《庄子·知北游》早就说过:“通天下一气耳”、“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而张载理论的要害之处,就在于其以气为道,则有无、道器亦即本体与现象之间就是相生的母子关系,母子尽管关系密切,但毕竟是二体,则在理论上必陷于道器的体用殊绝。张载对这种理论困境或许尚未意识到、或许意识到了而难以冲决,最终不得已退而自守其道。但这种难以实现体用不二的气之道体,对于气象“谨严”、致思风格倾向于玄学本体论“辩明析理”的程颐而言,是绝对不会认肯的。应当说,程颐能够彻底摆脱传统宇宙气化论的思想束缚,给予《周易》道体的属性及内容以更加深化与净化的理论形上思考,张载无疑具有对道体多元性理论思考与尝试的探路之功。

  来源:《周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