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华伏羲周易研究会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易界新闻 >> 文章内容

内地风水升温背后:探究“生死”是其永恒的主题

[日期:2014-02-14]

 

“生死”是风水的主题

 

风水虽然不仅仅是生死,但涉及的主体还是生死。生人的建筑和时运,亡人的精神世界和对生人的影响。科瓦列夫斯基在北京半年的游历让他认识到,厚葬的风气从中国古代开始就非常盛行,因为中国人认为死后的世界和真正的现实生活差不多。但他也认识到中国人来世观念的复杂性:“孔子虽然承认灵魂不死,但从未提及灵魂世界,也不谈来世。而与他同时代的老子在其学说中就谈到了这些。老子的学说在历史上对中国人的思想道德的影响非常之深,在很长的时期里一直与儒学相抗衡,甚至经常居于上风。”

 

这也许是世界上许多乐于营建陵寝的国家的精神因素之一,但至少中国人营建墓穴的原因不仅于此。刘熙在《释名》中曾对“墓”的社会伦理意义和作用进行了解释:“墓,慕也,孝子思慕之处也”。这个功能性即便是对于贵如帝王的明皇室也是如此。1850年初春的那个夜晚,俄国人科瓦列夫斯基游历十三陵后,在昌平夜宿的旅店曾意外与前往十三陵祭祖的一位明皇室后裔相遇。科瓦列夫斯基写道,清朝知道有很多明王朝皇族后裔在民间,但对他们置之不理,也未加以严格限制。任由前朝皇族后裔扫墓祭祀。乃是因对祖先的尊重亦即孝,实为所有封建道德伦理的共同基石。即便是当年明成祖朱棣选择了长陵作为自己未来陵寝时,虽将当地的康家庄迁出,却保留了陵区内百姓的祖坟。

 

在科瓦列夫斯基看来,十三陵只是有“永远也看不够”的美景。对于这里符合郭璞《葬书》中“四灵”的风水标准他也许难于理解。不过一个王朝覆灭后不变的只是风景而已。风水未能阻止科瓦列夫斯基和明代后裔充满唏嘘感叹的夜谈。数百年后它也无法阻止另一个伟大王朝的崩溃。

 

古代城市:风水杰作

 

希望以好的风水保卫国家亿万年,是帝王的理想寄托;不过风水理念调和建筑和自然环境却从不乏建筑上的杰作。宋代蔡元定就在《发微论》中认为,善于建设的人懂得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而不破坏自然。古人说的“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中参人和”,用英国传教士伊特尔所持的西方人的近代观念解释:“中国的风水要追求的最终目的,正是人与自然的平衡。”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建筑史上几乎所有遗存下的建筑精华,都与“风水术”这个长期以来几乎成为封建迷信代名词的概念密不可分。风水在理论上有迷信色彩和缺陷,却能够更细腻感性地认识到和自然的相处之术。

 

英国基督教传教士伊特尔1873年在《风水:中国古代神圣的景观科学》中写道:“在我看来,风水无论如何是自然科学的另一种名称。”“风水理论包含着显著的美学成分和深刻的哲理,中国传统建筑同自然环境完美和谐地有机结合而美不胜收,皆可据以得到说明。”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曾经说,风水理论对于中国人是有益的:“再没有其他地方表现得像中国人那样热心体现他们伟大的设想‘人不能离开自然的原则’……皇宫、庙宇等重大建筑自然不在话下,城乡中无论是集中还是散布在田园中的房舍,也都经常地呈现出一种对宇宙图案的感觉。以及作为方向、节令、风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

 

风水“冷”“热”

 

如今中国内地的风水升温可能更多地是因为此前的“冷”。从“五四”运动以来,在国家遭受西方列强侵辱的时代背景下,中国许多传统学术连带着被冷落。很长一段时间,凡是和当时西方科学技术相抵触的中国传统学术,往往受到轻视和否定,甚至被简单地扣上封建迷信的帽子而打入冷宫。只要看看中医这个在今天已经被正式认可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当时被政府甚至知识精英否定的境遇,就不难想象风水术会受到怎样的鄙视。数千年中国社会中一件本来普遍而自然存在的事情,因为人为地排斥出社会生活,而造成短暂的失忆。更危险的莫过于在试图恢复记忆过程中又人为地制造和附会出新的神话。风水在中国古代被称为“术”。它既没有形成过一种完整的哲学体系,也并非现代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全然是装神弄鬼的歪理邪说。风水术中合理和非科学的成分同时并存,而稍稍放开眼界就可以发现,良莠并存的现象何尝是风水术独有的专利?

 

我们谈不上用“宽容”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看待古人,无论如何,我们国家今天最美丽最值得自豪的城市和建筑,不可否认都是在风水术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风水观念和封建礼制就是这些建筑的灵魂。不过从海南岛到满洲里,从上海越过洛阳到西宁,当中国所有的大小城市,连同各地的乡村几乎都失去了可分辨的个性时,最重要的未必是从风水中寻找什么。风水术处理人和自然的态度,正是它最为光彩的一个方面。但如今值得警惕的倒是,它糟粕的一面反而成为许多人解决世俗问题的灵丹妙药,就像本文文首提到的现象一样。

 

“风水”源流和发展

 

风水是什么?如今风水行业崛起,一些院校对风水的研究也活跃起来。学者们多方考证,各予褒贬,各出定义。有说中国人喜欢用山把家围护起来,把自己隐匿起来,于是出现了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并举西方抢占制高点、炫耀自己的城堡型的景观模式作为对比,强调中国的风水始于陕西关中盆地,西方人则受了希腊山地及雅典卫城的影响。有对风水持肯定态度的学者,声称,“风水是集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伦理学、美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中国古建筑理论之精华。”持否定态度的学者,多方论证后断定,“风水就是迷信,近年抬头的风水学是伪科学。”无论如何,争论归争论,风水行业已经日渐红火起来。

 

“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晋人郭璞《葬书》中有至今可见最早的“风水”词源。郭璞的“风水”理论根本是:以“生气”为核心,以藏风、得水为条件,以寻求一个理想的墓葬环境为着眼点,以福荫子孙为最终目的。界定风水的好坏,“得水为上,藏风次之。”风水师的主要工作是寻求能够藏风、得水、具有生气的吉地,用于安葬或修建住宅,以便人们发展繁衍。

 

风水术在魏晋南北朝得到大肆发扬,并上升为一种理论。唐末,杨筠松、卜则巍在江西形成“形势宗”的风水派系:其注重在山川形势的空间形象上达到天地人合一;主要择址选形,对于旷野、山谷之宅,因其与周围自然地理环境关系密切,故多注重形法。宋朝王伋创建“理气宗”,他们注重时间序列上达到天地人合一,考虑的因素有阴阳五行、干支生肖、四时五方、八卦就风、三元运气等;侧重确定室内外方位格局。

 

对于井邑之宅,受外部环境限制,形法、理法并用。无论“形势宗”、“理气宗”,都遵循天地人合一、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