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华伏羲周易研究会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易界新闻 >> 文章内容

张红星:周易玄《七一吟》观感

[日期:2016-09-14]
  文/张红星
 
  七一吟/周易玄
 
  修为历时浅,鹑居阅世深。
 
  豪情发壮志,孤胆赴鸿门。
 
  遍遭汹涛恶,乘运以跃鳞。
 
  文章仗书史,性命托金经。
 
  遇滞皆不碍,前程有期因。
 
  危日未怆神,舟车直通津。
 
  海岳归圣主,穷通赖明诚。
 
  善用方寸地,狼丛好立身。
 
  江山多逸韵,意气复凌云。
 
  愿凭三昧力,焕然宇宙清。
 
  存养似冰玉,高步走雷霆。
 
  声如狮子吼,曼妙亦龙吟。
 
  下学而上达,隆德厚群生。
 
  月照空潭影,天风太古琴。
 
  胸襟包覆载,背后起昆仑。
 
  昂首攀南斗,跨足越北辰。
 
  迥脱根尘处,独坐寂寥心。
 
  《七一吟》,凡十八韵。抚今追昔,言简意赅,读后感慨良多。
 
  “修为历时浅,鹑居阅世深。”
 
  作者周易玄先生,年方而立,常怀谦逊之词,其实修行颇深。鹑居,比喻居无定所,或谓野居无常处,也指简陃的居室,又是谦辞。《庄子•天地》云:“夫圣人鹑居而鷇食,鸟行而无彰。”陆德明释文:“鹑居,谓无常处也。又云:如鹑之居,犹言野处。”唐李峤《大周降禅碑》:“闾阎无犬吠之惊,风俗有鹑居之暇。”唐王起《尧见姑射神人赋》:“向使忘鹑居之性,徇龙驾之盛,则光宅之德,徒闻乎以遨以游,比屋之听,讵见乎乃神乃圣。”宋晏殊《巢父井》诗:“安巢一枝上,岂曰鹑居陋。”作者游学天下,阅世识人,居所不定,眼界大开。
 
  “豪情发壮志,孤胆赴鸿门。”
 
  鸿门宴,指在西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楚国的两位将领项羽及刘邦。
 
  这次宴会在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皆发生重要影响,被认为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详细记述最早见于“史圣”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
 
  后衍生出大量的相关文学作品。后人也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诗中或泛指对作者暂存疑虑者乃至不友好者所设之局;又或是作者自幼就孤身一人,投身于充满了人性险恶的社会之中。
 
  “遍遭汹涛恶,乘运以跃鳞。”
 
  波涛险恶,喻指学界藩篱窠臼,也指社会犹如江湖大海,常有风浪。乘运,谓国家重视学术,书院乘势而起。跃鳞,以鱼之游动比喻人之奋发有为,亦即作者团队从事国学教育与研究等事业。同时也喻指传统文化复兴之势将至,作者自幼怀揣弘扬国学之志,与国家大事不谋而合,将承运而行、趁势而兴。
 
  晋陶潜《<游斜川诗>序》:“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唐喻坦之《春游曲江》诗:“曲岸藏翘鹭,垂杨拂跃鳞。”宋戴复古《舟中》诗:“密树藏飞翮,平波见跃鳞。”唐李白《古风》之一:“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七一乃政党之诞辰,诗句更充满对时局之期盼。
 
  “文章仗书史,性命托金经。”
 
  作者家中有多处读书之所,有专题书房,有综合书房。作者晨昏苦读,寒暑不辍。清华大学出版作者七卷本著作及未及收录之文字,出经入史,尤其《千古易人》传记,全赖书史作为后盾。金经专指《金刚般若经》或《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也泛指用泥金书写的佛经,唐代刘禹锡《陋室铭》中就有“调素琴,阅金经”一句。作者长辈信佛,本人自幼礼佛。“性命托金经”一句,就是说佛经是根本大智,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性命可以托付给佛经,一则能使人安身立命,二来使人走向解脱之道。佛法是根本智,能亲近佛法也是大福报。
 
  “遇滞皆不碍,前程有期因。危日未怆神,舟车直通津。”
 
  此处化用唐人冯道《偶作》诗意,乃道家意境:“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历书俗称通书,乃人类劳动和生活的指导性工具。粤人崇尚竞争,恶输喜胜,故改称“通胜”。“通胜十二建”分为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等日。其中的危日是危机、危险,诸事不宜的日子。忌登山、乘船、出行、嫁娶、造葬、迁徙。忌:登山、乘船、出行、嫁娶、造葬、迁徙,就是总体看来不佳的日子,不适于开展动土、嫁娶、安葬等大事,要办事的应该避开。冯道本人就是善于待时而动,作者从中学得不少。
 
  “海岳归圣主,穷通赖明诚。”
 
  此处作者化用唐人冯道《偶作》诗意:“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海岳指大海和高山。
 
  《旧唐书•房玄龄传》:“臣老病三公,旦夕入地,所恨竟无尘露,微增海岳。”又指四海五岳。《新唐书•车服志》:“毳冕者,祭海岳之服也。”穷通,指顺逆。《周易》:“穷则变,变则通”。事业不可一帆风顺,明诚长在,何惧穷通?
 
  “善用方寸地,狼丛好立身。”此处又化用唐人冯道《偶作》诗意:“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方寸地原指很小的地方,借指心。出自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六卷:“俗语云:‘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指心而言也。网路文学中常有“万狼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一类描写,借指身手高明。人心不古,骗局迭起,作者虽然年轻,却能经受诱惑,不曾上当受骗,可见其善于修养心性,富有定力。
 
  “江山多逸韵,意气复淩云。”
 
  逸韵指高逸的风韵。《艺文类聚》卷三六引晋庾亮《翟征君赞》:“禀逸韵于天陶,含冲气于特秀。”宋陆游《梅花绝句》:“高标逸韵君知否?正在层冰积雪时。”郭沫若《芍药及其他•丁东草》:“在深山里,崖壑幽静的泉水边,或许也更有一番逸韵沁人心脾。”又指美妙动听的乐声、歌声。《宋书•乐志四》:“逸韵腾天路,颓响结城阿。”唐李百药《杂曲歌辞•火凤辞》:“娇嚬眉际敛,逸韵口中香。”清王韬《淞滨琐话•瑶台小咏中》:“勒马英姿飒爽,转喉逸韵苍凉。”又指高超的诗歌。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丽句与深采并流,偶意共逸韵具发。”唐刘禹锡《乐天寄忆旧游因作报白君以答》诗:“酒酣襞笺飞逸韵,至今传在人人口。”明高启《三贤堂》诗:“逸韵迈群流,岂将文墨牵。”清曹寅《游仙诗》之二十:“羡尔居然耸诗骨,洞天逸韵不嫌多。”
 
  凌云者,直上云霄也。多形容志向崇高或意气高超。《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说,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闲意。”唐裴夷直《寄婺州李给事》诗之一:“不知壮气今何似,犹得凌云贯日无?”宋苏轼《次韵王定国得颍倅二首》之一:“仙风入骨已凌云,秋水为文不受尘。”《水浒传》第三九回:“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李白紫衣纱帽,飘飘然有神仙凌云之态。”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词:“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愿凭三昧力,焕然宇宙清。”
 
  传统文学中常有“三昧真火”的描写,比喻功夫深厚。三昧,是佛教语,梵文音译。又译“三摩地”。意译为“正定”。谓屏除杂念,心不散乱,专注一境。《大智度论》卷七:“何等为三昧?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晋慧远《念佛三昧诗集序》:“夫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
 
  这一句诗,表达了作者的志向与抱负,要凭借坚定不移的信念与执著的力量,激浊扬清,澄清天地的气象。表示作者要用传统文化的力量来造福于社会。
 
  “存养似冰玉,高步走雷霆。”
 
  “冰玉”与“雷霆”一静一动,一冷一热,相得益彰。存养如冰玉,是形容作者的修身,冰清玉洁、洁身自好有如冰玉一般。这种修身,是来自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慢慢存养出来的功夫。当有这样的存养时,是非常雅致的境界,虽然雅致斯文,但并不柔弱。所以立马接上“走雷霆”一句,代表了作者有大雅斯文的一面,也有“雷霆万钧”豪迈超群的一面。
 
  “声如狮子吼,曼妙亦龙吟。”
 
  “狮子吼”乃佛家比喻梵音洪亮,原喻本师释迦佛说法如狮吼,有震慑人心的不可思议威力,后经少林寺祖师们的研练,遂成一门克敌之绝技,秘传至今,今世俗很少有人窥其三味。它是少林寺秘传稀世奇功之一,此功为人体丹田内气外发,发声吐气之功法,功成之后遇敌交手,发功呼啸,则犹如讯雷疾泻传出数里之外,令敌肝胆剧烈,心惊胆战,毛骨悚然,往往一声长啸即使对手不战而败。此处作者借用狮子吼,表达了作者常常赴四海讲学,传的是浩然之声,正气之声。狮子一吼,百兽震动,群阴慑服。喻指作者肩负了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龙吟”即龙鸣。亦借指大声吟啸。《文选•张衡〈归田赋〉》:“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李善注:“言己从容吟啸,类乎龙虎……《淮南子》曰:龙吟而景云至,虎啸而谷风轃。”《易•干》“云从龙”唐孔颖达疏:“龙是水畜,云是水气,故龙吟则景云出。”又形容箫笛类管乐器声音响亮。《初学记》卷二八引南朝梁刘孝先《咏竹诗》:“谁能制长笛,当为作龙吟。”唐李白《宫中行乐词》之三:“笛奏龙吟水,箫鸣凤下空。”元郭钰《和袁方茂才秋夜宴集》:“月明湖水龙吟细,云度吴山雁到稀。”也形容声音深沉或细碎。宋陆游《题庵壁》诗:“风来松度龙吟曲,雨过庭余鸟迹书。”明刘基《题石末元帅扇上有陈大初画松》诗:“永夜高风吹万窍,商声满地作龙吟。”《红楼梦》第二六回:“看那凤尾森森,龙吟细细。”还形容语声洪亮。唐吕岩《勉牛生夏侯生》诗:“鹤形兮龟骨,龙吟兮虎颜。”也喻指君主的号令。前蜀杜光庭《虬髯客传》:“起陆之贵,际会如期,虎啸风生,龙吟云萃,固非偶然也。”
 
  “下学而上达,隆德厚群生。”
 
  上下为方位对,属于句中自对。典出《论语》:“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欤。”此处借孔子之感言表达了作者的孤寂,他的情怀与追求少有人能理解,或者常常受到误解甚至诽谤、中伤。但是他不怨天尤人,沉下心来学习与修行,境界自然就能上达于天。他做得怎么样,别人不理解,但是上天都很清楚。他在当世没有知己,而上天就是他的知己。当能够与天成为知己的时候,说明他的德行也“峻极于天”了。他的境界是高超的,无所求的,因为他要用厚重的德行去润泽天下苍生。“隆德厚群生”化用了《中庸》的名句:“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小一些的德行可以使人依附你归顺你,犹如海纳百川,但是真正厚重的德行则可以改变社会风气、移风易俗。这应该就是作者志气的表达。
 
  “月照空潭影,天风太古琴。”
 
  此诗化用唐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意境:“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具寂,唯闻钟磬音。”写佛家生活,属禅风禅韵。如果说前一句表达了作者的孤独,那么这一句就写出了作者内心世界的无限宽广。天风是自然风,懂得与天地相融时,一切音声都犹如远古的圣人弹奏的琴声一般令人沉醉。
 
  “胸襟包覆载,背后起昆仑。”
 
  这一句属于形体对,令人想起李兆麟将军《将士露营歌》中“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情境。作者遍观诗词名著,对于对仗十分讲究,且运用多种对仗手法,既要表达自己意见,又要合乎诗词格律。前面的诗句中出现了上下,这一句诗句则出现了前后。
 
  这一句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一种要求,胸襟在前,胸怀要大,大到什么程度呢?覆载是指“天地”,所谓“天覆地载”的简称,说明作者的心胸是能容纳天地的心胸,可见格局之大;昆仑是中国各大山脉的祖山,异常雄伟巍峨。昆仑又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源头,同时在堪舆学中很重视“靠山”之说,所谓“前有照,后有靠”即是。这一句似乎表达了传承了数千年之久的传统文化就是作者最强有力的靠山。而在古代的相书中,背越厚,就代表了一个人的福德越厚重。背脊厚实有所谓“龟相”,是大富大贵的一种相,作者用了文学夸张的描写手法,写背如昆仑山一般厚重,是作者对自己的一种期许。
 
  “昂首攀南斗,跨足越北辰。”
 
  这是方位对。《星经》云:“南斗六星,主天子寿命,也主宰相爵禄之位。”后汉族民间流行“南斗主生,北斗主死”的说法,道教吸收后将南斗六星神格化,成为司命主寿的六位星君。
 
  《上清经》云:南斗六星,第一天府宫,为司命星君;第二天相宫,为司禄星君;第三天梁宫,为延寿星君;第四天同宫,为益算星君;第五天枢宫,为度厄星君;第六天机宫,为上生星君,总称六司星君。专门奉祀南斗星君的庙宇称南斗星君庙。因南斗专掌生存,故民间又称为“延寿司”。
 
  北辰比喻帝王圣人或受尊崇的人。
 
  唐王勃《滕王阁序》“天柱高而北辰远”。唐李德裕《马公神道碑铭》:“瘁精爽于北辰,播芳烈于来代。”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一:“徐东海干学为司寇时,人赠以联云:‘万方玉帛朝东海,一点丹诚向北辰。’”郭沫若《洪波曲》第三章五:“寿昌是这儿的北辰,只要他一进门,真真是‘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女招待们都要来簇拥着他,把希望的眼光投注在他身上。”北辰又为堪舆术语,亦名乾坤镇国符。
 
  另外,作者28岁时创办了四观书院,在书院主殿前挂了一副作者撰写的集句联:“北辰所居,众星向共;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上句出自《论语》,下句出自《大学》。
 
  “迥脱根尘处,独坐寂寥心。”
 
  根尘,佛家谓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色之所依而能取境者谓之根;根之所取者,谓之尘。合称根尘。《楞严经》卷五:“根尘同源,缚脱无二。”
 
  唐王维《能禅师碑》云:“至于定无所入,慧无所依,大身过于十方,本觉超于三世,根尘不灭,非色灭空,行愿无成,即凡成圣。”宋苏轼《次韵定慧长老守钦见寄》之四:“根尘各清净,心境两奇绝。”清黄宗羲《泽望黄君圹志》:“深恨释氏根尘洗涤未浄。”寂寥即寂静冷清。
 
  宋周邦彦《南乡子•户外井桐飘》词:“户外井桐飘,淡月疏星共寂寥。”《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八:“即到了洞里,尘埃满地,门户寂寥,似若无人之境。”也形容寂寞、寂静,空旷高远。
 
  汉王襃《四子讲德论》:“纷纭天地,寂寥宇宙。”诗言志,从诗句中不难想见作者坚持修行、超脱凡尘、耐得寂寞、心事浩茫的境界与形象。
 
  而以“独坐寂寥心”为全诗结文,意犹未尽,引人遐思。似乎进入了一种禅定的状态,抑或是如来的境界,超越了一切,这样的结束,给人一种妙不可言的感受。
 
  作者简介:张红星教授,师承于张岱年先生,亦曾于梁漱溟先生门下受学。现任中国国学院副院长,四观书院院长学术助理。
 
  来源:凤凰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