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华伏羲周易研究会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易界新闻 >> 文章内容

雕菰楼《易学三书》

[日期:2016-08-28]
  《周易》是被儒家列为“六经之首”的经典,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深远的影响。历代对之作探求的学者很多。清代焦循的易学,可谓是尽屏众说,一空已见的别开生面之学。
 
  焦循(1763-1820),字理堂,又字里堂,晚号里堂老人,扬州人。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屡次落第,三十九岁才中举人,后入京会试不利,从此绝意仕途,筑雕菰楼,深居简出,潜心学问,著书立说。于天文、算学、文学、音韵、地理、水利、医学、生物、文艺、建筑等都有涉猎,尤于《易》学有精深的研究。
 
  在长期钻研自汉以来各家易学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思考酝酿,焦循于四十一岁时,决定撰述一组发表自己读易心得的著作,即《雕菰楼易学三书》(简称《易学三书》),包括《易章句》《易图略》《易通释》三个部分,计四十卷。就写作次序来说,《易章句》是最后完成的。据《易章句》“叙目”称:
 
  岁癸酉(嘉庆十八年,1813),所为《通释》、《图略》两稿租就,而足疾时发,意殊倦,《章句》一编未及整理也。甲戌夏,宫保芸台阮公自漕西移节江西,过里中,问循所为《易》何如,因节录其大略,邮寄请教宫保。今岁书来,极承过许,且言质之张古愚太守,亦诧为奇,索见完本。于是五月间,令门人弟子写《通释》、《图略》共二十八卷。即毕,因取《章句》草稿手葺之,凡五阅月始就,用为初稿,俟更审正之也。时嘉庆乙亥冬十二月除夕灯下,焦循记。
 
  比较清楚地说明了撰写的过程,此间得到阮元等的关心和赞许,在未刊行的当时就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易学三书》虽是由独立的三书组成,但就体系而言是相辅相成、纵横贯通的。《易通释》重点阐述由他创立的易学体系和解释《经》《传》中有关七百四十二个词语和名词;《易图略》是对他制定的易学法则(系统),用文字和图标加以详细的说明;《易章句》则是他按自己所定的原则,对《经》《传》作的注释。三者结合,形成焦循对《周易》的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系统。
 
  总体而言,《易学三书》一反前人之说,而用数理来加以解释,主张以测天之法测易,以数的比例来求易的比例,体悟得易学有三个方面,即:旁通、相错、时行。此书的大旨,用焦循的话来说:“夫易犹天也,天不可知,以实测而知。七政恒星错综不齐,而不出乎三百六十度之经纬;山泽水火错综不齐,而不出三百八十四爻之变化。本行度而宽测之,天以渐而明;本经文而实测之,易亦近而明。非可以虚理尽,非可以外心衡也。余初不知其为相错,实测经文、传文,而后知比例之义出于相错;不知相错,则比例之义不明。余初不知其何为旁通,实测经文、传文,而后升降之妙出于旁通;不知旁通,则升降之妙不著。余初不知其何为时行,实测经文、传文,而后知变化之道出于时行;不知时行,则变化之道不神。既撰为《通释》二十卷,复提其要为《图略》。凡图五篇,原八篇,发明旁通、相错、时行之义;论十篇,破旧说之非,共二十三篇,编为八卷,次《章句》后。”基本说明了他治《易》的方法和主张,许多观点,多能触及汉儒解《易》的要害。
 
  在宇宙观上,焦循认为世界的本质不是程朱所说的理而是张载所说的气,由气的运动产生万物,“一气反复往来”,“阴阳变化”,“生生不已”。在认识论上,焦循主张“实测而知”,“事有万端,道有一贯”,事物有规律可循,是可以认识的。在人性论上,焦循本着戴震的“欲出于性”的观点,认为人的欲望需求,出于人的本性,“以血气心知之性,为喜怒哀乐之情,则有欲”。性与欲二者是一致的。重要的是人可以用理性指导欲望而得其宜,故人性无不善。焦循通过对《易》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命题,是对传统易学的突破,至今仍值得探讨和追寻。
 
  《易学三书》在经学特别是在易学史上,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来源:扬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