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河图、洛书在易史上,争议甚大。
有者争论刘牧所传河洛之真伪,有者争论河洛之称谓,有者争论河洛出世之年代,有者甚至认为河洛本身是虚妄而不可信的。实际上,河洛在揭示易理方面,有其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价值与意义。河洛之争,实无损河洛於易学之重要地位。
至於伏羲八卦与文王八卦,前人多谓伏羲八卦属先天而文王八卦属后天,后人亦有不赞同此说者。这问题应当如何看待?
论及河图、洛书、伏羲八卦与文王八卦四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前人多谓河图为体为先天,洛书为用为后天,故河图与伏羲八卦相合,洛书与文王八卦相合。亦有学者将洛书与伏羲八卦相合,河图与文王八卦相合。这两种方式,究竟孰是孰非?
在探究河洛八卦之内在联系时,少有人能以严密的理象数,作为研究的基础。这样得出来的结论,不一定可信,不一定可靠。因为易学是理象数一体的,象中有数,数中有象,而理寓於其间,三者缺一不可,三者结合,才能准确深刻的理解河洛八卦。
本文的目的,旨在以理象数三者相结合的方式,剖析河洛八卦的先后天意涵,并探究河洛八卦之内在联系,进而提出这样的观点:
(1)洛书与伏羲八卦,表述的是先天之理。洛书乃伏羲八卦之图书,伏羲八卦乃洛书之卦象。
(2)河图与文王八卦,表述的是后天之理。河图乃文王八卦之图书,文王八卦乃河图之卦象。
二、先天与后天之概念
先天与后天,是蕴含在河洛八卦的最基本信息,在探究河洛八卦的内在联系之前,必须先对此有明确的概念。
先天者,阴阳未分,形质未成;后天者,二气交互,品物流行。
《易经证释》:“先天不变,后天重在变;先天不用,后天重在用。由道言之,先天为主,后天为从;由人事言之,皆在后天,一至先天,无所为矣!故周易之用,为人道也,因时之宜,立道之极,而原始要终之事也。先天之易常静,后天之易常动,而静中有动,故先天必生后天;动中有静,故后天不离先天。二者异途同归,知其一则通其二。斯文王之圣智,乃能尽其变化,而建立周易之极,以全易之用也。”(《易经证释》上经第一册,全易大旨及习易要例,宣圣讲义,页四四至四五)
先天与后天,一为体而一为用。所谓体用,譬如河江海冰霜雨雾露云,皆水所化,水为体而河海诸物皆为用,无体用难成,无用体不现,体用浑然一体,非可截然分开。而天地万物,森罗万象,均先天之气所化现。《庄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论衡.言毒》:“万物之生,皆禀元气。”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鬼臾区引《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周易.乾卦彖辞》:“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所谓“一气”、“元气”、“太虚”、“乾元”,同具肇基化元之义,均为先天之气之别名。
乾乃诸卦之根,乾生坤,乾坤交互生六子,合而为八卦,八卦化而为六十四卦,诸象成矣!故知古哲元气论,实有易卦为本,并非虚妄之言。
乾乃纯阳之卦,故先天之气,亦名纯阳之气。道家典籍载之甚详——《云笈七签元始天王记》:“道本无名,亦无物耳!当鸿鸿蒙蒙之世。无所谓天,亦无所谓地,一囫囵炁胞耳。及气生於炁,阴生於阳,两仪始判,盘古生矣!太极成矣!万象乃垂!於是乎有天地,有万物……”
《修道办难后编参证》:“真一祖炁,历万劫而不坏,超群类而独尊,生死不拘,有无不立,为后天精气神之本,为先天精气神之主宰,乃至阳之物,天上之宝。”
《体真山人教外别传》:“一点真阳,生於天地之先,长於万物之前……”
先天纯阳一气,其数为一;后天阴阳二气,其数为二。O者,环互无端,先天阴阳未分之象也;一者,左右两端,后天阴阳分化之象也。故换个角度来看,O为先天,一为后天。角度不同,数的表达方式就不同。
三、洛书、河图之数位排列
三之一、洛书之数位排列
洛书之数,自一至九,布列九宫。
五为中数居於中宫。一三七九为奇数为阳数,位居四正,一在北方,三在东方,九在南方,七在西方;二四六八为偶数为阴数,位居四隅,八在东北,四在东南,二在西南,六在西北。《黄帝九宫经》:“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宫,兑御得失。”九数相合共四十五。
洛书每行、每列与两对角线上之三数相加皆十五。朱熹谓“分合进退,纵横逆顺,无往而不相值焉。”
三之二、河图之数位排列
河图之数,自一至十,布列五方。
一三五七九为奇数为阳数,亦称“天数”;二四六八十为偶数为阴数,亦称“地数”。
《周易.系辞传》:“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一六居北,三八居东,二七居南,四九居西,五十居中。《太玄经》:“一与六共宗而居乎北,二与七为朋而居乎南,三与八同道而居乎东,四与九为友而居乎西,五与五相守而居乎中。”
一二三四五为生数,六七八九十为成数。生数为阴,成数为阳,阴生阳成,生成互根。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生数居内而成数居外。
河图五行流行相生之序为:三八木生二七火,二七火生五十土,五十土生四九金,四九金生一六水,一六水生三八木。
河图五行对待相克之序为:一六水克二七火,二七火克四九金,四九金克三八木,三八木克五十土,五十土克一六水。
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之间,五为根数,相减均见五。
四、洛书、河图的天文学依据
关於洛书、河图之由来,众说不一。
《尚书》记载:“河出龙图,洛出龟书,赤文绿字,以授轩辕。”
汉孔安国则云:“河图者,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洛书者,禹治水时,神龟负文而列於背,有数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
据朱震《汉上易传》所载,第一个把河图洛书图式公诸世的是北宋的刘牧。朱震谓河洛的传承,乃“刘牧传於范谔昌,谔昌传於许坚,坚传於李溉,溉传於种放,放传於希夷。”陈抟(希夷)从哪里传来没有再往下讲。依据太极图的传承,大概要上推到魏伯阳,再上推到河上公。黄宗炎《图学辨惑》:“太极图者,始於河上公,传自陈图南。”
汉前虽有关於河洛之论述,但历来有说无图,宋人突然把图公诸於世,这图究竟是前人所传,或是宋人所创,引发了许多争论。
从宋朝欧阳修开始,人们对河图洛书的真伪问题就提出质疑,以后愈演愈烈。起初还争论刘牧所传河图洛书的真伪,后来就发展到连河图洛书本身也成为‘虚妄’而‘不足信’了。尤其是清朝的胡渭,他在《易图明辨》里,大有把河图洛书辨没有了才肯罢休的气势。
对此,马恒君在《周易正宗》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可能性:“古人既然认为它是大宝,当然也就不会轻易示人,珍藏必秘,也就只能在少数人中秘密传承。朝代的变革、战争的频仍、年代的久远,都可能使它流落在野,宋朝才公布出来也是合乎情理之事,至於原物那就更难找到了。依据发展的线索,似乎先流落到道家手里(老子本人就做过柱下史),在道家学派中秘而不宣多年,然后才露出端倪。”(以上均节选自马恒君《周易正宗》一书)
在缺乏可靠考古实物的情况下,本文不拟推究河图洛书的真实起源,也无意加入河洛真伪的论辨,而是在今本河洛实具备客观依据的基础上,直接探究其义理内涵及其与伏羲文王八卦之内在联系。
邹学熹在《易学精要》一书中指出:
“洛书数字本太一下九宫而来,以45数演星斗之象。洛书的实际天象,可参看古代遗传下来的《洛书九星图》。《洛书九星图》是据北斗斗柄所指,从天体中找出九个方位上最明亮的星为标志,便於斗柄在天上辨方定位。从图中发现九星的方位和数目,即洛书的方位和数目。中宫五星称‘五帝座’乃北极帝星之座,为五行之首,居中央而临御四方;‘五帝座’下方为‘北极’一星,恒居北方,以此定位;北极对宫南方是‘天纪’九星;正东方是‘河北’三星;正西面是‘七公’七星;‘天纪’之左是‘四辅’四星;‘天纪’之右是‘虎贲’二星;北极之左是‘华盖’八星;‘北极’之右是‘天厨’六星。
“洛书九宫之数,以一、三、七、九为奇数,亦称阳数;二、四、六、八为偶数,亦称阴数。阳数为主,位居四正,代表天气;阴数为辅,位居四隅,代表地气;五居中,属土气,为五行之祖,位居中宫,寄旺四隅。医家以土居中央而布四旁,各寄旺十八日;术数家以中宫为虚数,作零,乃观测和计算四时八节之基点。洛书数字的多寡,标志著气候寒温的变化,昼夜辰昏光热的强弱。”
“河图乃据五星出没而画成,以55数演五星之象。五星古称五纬,是天上五颗行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水曰辰星。五星运行,以二十八宿为区划,由於它的轨道距日道不远,古人故用以纪日。五星运行各有出没时节,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相继出现於北极天空,每星各行72 天,五星运行合周天360度。木、火、土三星轨道大而在外,恰合乾策216之数;金、水二星轨道小而在内,恰合坤策144之数。因五星定时出没有如下规律,故构成了河图的上述图式:
“水星於每天一时(子时)和六时(巳时)出现於北方;每月一、六(初一、初六、十一、十六、二十一、二十六),日月会水星於北方;每年十一月、六月,黄昏时见於北方,故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火星於每天二时(丑时)和七时(午时)出现於南方;每月二、七,日月会火星於南方;每年二月、七月,黄昏时见於南方。故曰‘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木星於每天三时(寅时)和八时(未时)出现於东方;每月三、八,日月会木星於东方;每年三月、八月,黄昏时见於东方。故曰‘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金星每天四时(卯时)和九时(申时)出现於西方;每月四、九,日月会金星於西方;每年四月、九月,黄昏时见於西方。故曰‘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土星每天五时(辰时)和十时(酉时)出现於中央;每月五、十,日月会土星於中央;每年五月、十月,黄昏时见於天中。故曰‘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邹先生认为,五行的概念亦是由此而来。
河洛是否源於古人的天象观测,自然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研究。但有一点却是可以充份肯定的,那就是河图洛书并非随意绘制,而是有天文学作依据,这就为河洛所载的信息,具备科学性与客观性,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凭据。
五、推演洛书、河图与伏羲八卦
《易经.系辞传》:“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后人据此认为伏羲八卦与文王八卦皆圣人本河洛而作。江永在《河洛精蕴》中,就尝试据河洛推演八卦。这样的看法是否正确,姑且存而不论。但是研究河洛八卦的结构、推演河洛八卦、探索河洛八卦之内在联系,却有助於我们更深入的理解河洛数位布列以及八卦卦象排列之奥妙,以及寓含其中之义理内涵,故实有必要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究其精深,宏其体用,择善扬粕,拾遗补阙,进一步将之完善化。
据笔者的研究所得,河图、洛书以及伏羲八卦,可以不依於其它图书或卦象,单独演绎出来。
五之一、推演洛书
方法一:
依李光地《周易折中.启蒙附论》所载,参以己意,叙述如下:
1. 先天纯阳,9为老阳之数,故以9数布列9方,画宫列数以示先天。
2. 阳气清轻,居上而左行,故由上而下、由左而右布列其数。
3. 1、3、7、9为奇数为阳数,阳动阴静,四数互易其位。
4. 9为数之极,示纯阳象天;1为数之始,示纯阴象地,天地定位,故外围数字顺时移动一位,将9、1移至四正位之中位即得洛书。
方法二:
江永《河洛精蕴》所载,甚为繁琐,现以江永所载为基础,参以己意,叙述如下:
1. 阳消阴长之序:太阳--少阴--少阳--太阴。
2. 以1、2、3、4四数代四象,则太阳为1,少阴为2,少阳为3,太阴为4。
3. 现欲以9数配9宫,理同上。先将四象数依阳上阳左、阴下阴右之理填入九宫四正位。与来子太极图相合会更直观。
4. 这样的排列表述的是先天之理。太阳与太阴相错而对,相合为0;少阴与少阳相错而对,相合亦为0。0即先天阴阳相融为一之绝对平衡状态。
5. 先求中数(详见后文)。
(1) 阳数:1 3 5 7 9
阴数:2 4 6 8 10
(2) 阳数以5为中数,且10二分而得5,5居10数之中位,故以阳数而言,5为中。
(3) 阳数数序不动,更移阴数位置,阴数与阳数相加需为5之倍数,以示合中。中即先天万化未生之状态。
阳数:1 3 5 7 9
阴数:4 2 10 8 6
(4) 9为老阳之数,6为老阴之数,故《周易》以九六代阴阳,阳爻曰九,阴爻曰六。现以文字来表达阴阳之消长盛衰状态,会更明白。
阳数: 1(一阳) 3(二阳) 5(中) 7(三阳) 9(四阳)
阴数: 4(一阴) 2(二阴) 10(中) 8(三阴) 6(四阴)
(5) 阴数以10为中数,且10为5之倍数。
(6) 故10数以5、10为中,而10则根於5。前人谓5为天地之心,为阴阳二数之中极,亦阴阳二气之中和。天以此立极,地以此立枢,万物以此为纽。
6. 以中数5、10减四象数,以示诸数均由中数所化。
7. 先天纯阳,故阳数居四正,阴数退居四隅,5为天地之心,居於中宫即得洛书。
按:
2、4、6、8、10之序,人多知之,4、2、10、8、6之序,则人多不识。9为老阳、6为老阴,人或知之,而其源实本於河图,则人多不识。5、10为中极之数,实亦本於河图奇偶数序。现引《易经证释》详论之——
“河图之数,以二数合而成一象。故十数合为五,以成水火木金土。唯其合也,有变化见焉,以六为成数之始,又地数也;九为天数之终,又成数也,二数实天地之主数。故易乾用九,坤用六。乾天也,阳也;坤地也,阴也。阳数用九,阴数用六,此中亦有自然之序存焉。
试就河图观之,自北之阳数一始,转东之三,南之七,西之九,与中央之五,其次自然顺行,为一三五七九,是阳数始一终九,九则阳气已极,曰老阳,亦曰纯阳,故乾取之为用。
再就图之阴数观之,阳终则阴始,阳数终于西方之九,即交于同方之四,阴数自四始,转而南之二,东之八,北之六,合中央之十,其次亦自然逆行,为四二十八六,是阴数始四终六,以六为至阴,阴气亦极于六,故阴数用六。
以与阳九相接而正相得,盖以图平列其数观之,阳之数自一至九,阴之数自四至六,自成一环,不待移易。阳气方终,阴气即起;阴气甫尽,阳气即伸。阳老于西而阴即始于西,阴极于北而阳即始于北,二者相环相合,以成五行,周流无尽,以遂其生生不息之道,而天地以立,万有以生,一切物事,於以循环变化,此则大气自然之序,大道自存之规……”(《易经证释》上经第一册,河图讲义,宣圣讲义,页一五八至一五九)
“人不知九六之来自河图之数,而不明用九用六,与‘-’之为九,‘--’ 之为六之何义,实由不习河图,遂不解九六之为阳阴之主数。阳主九,阴主六,唯河图中已明示之。易虽言九六,未指所出,后人莫能解。故河图者,全易所本。欲明易象而忘河图,宜其惝怳于文字间,而不得圣人取象之旨趣矣。
河图之数,因阴阳之分合变化无尽,而万物之气数,由此以见。全易卦爻皆由此推移转变而来,以象天下万物万事,其始则仍是二气五行而已。图中之象虽寥寥,而生化之物不可纪极………
乾坤用九六为天地大用,亦数之总纲。由九六而生化者,不可纪极,而不外乎中极。
此图中以五为中心也。试就阴阳各数直列之。一三五七九与四二十八六,两者相偶而加之,其和皆五,此即天地之心,为阴阳二数之中极,亦阴阳二气之中和。天以此立极,世以此立枢,万物以为纽,故并育不害,并行不悖,并生存往复不失其序。此神之所存,道之所见,而为易之中极者也。故阳者顺行而奇,阴者逆行而偶,而皆集于中五,以为主宰之枢,以行鬼神而通变化。此所谓位之相得而有合者,以其建中立极,而不失其次也。” (《易经证释》上经第一册,河图讲义,宣圣讲义,页一六O至一六二)
“阴阳二数相抱相接,而合化以成诸数,其用则九六。以九为阳数之纯数,六为阴数之纯数,故也。
试以九乘各数,其得数不变, 以六乘之亦然……至阴数逆行,人多知之;而始四终六,则往往不解,不知此河图明明次列之序。
今试以纯阴数六,乘阳数一三五七九,其所得数即六八十二四,恰为阴数之反。从左而右,则为四二十八六逆行之序,与河图合。
又如以九乘阳数一三五七九,其得数亦恰为阳数之反,即九七五三一。从左而右则为顺行之序,亦合河图。
又如以九除阳数一三五七九,其得数亦合其余数。 若以九除阴数,其余数仍同阴数。
由此可见九六之用,与阴数逆行之序,皆属自然,毫无牵强……” (《易经证释》上经第一册,河图讲义,宗主附注,页一六三至一六四)
奇数数序为1、3、5、7、9,偶数数序为4、2、10、8、6,奇偶数序始终之数为一九、四六。河图十数中,唯有此四数与奇偶数序乘或除后仍可恢复奇偶数序。一四为生数,九六为成数,成数可包括生数,生数却无法包括成数,故取九六而舍一四。
以“参天两地”论之,《周易.说卦传》:“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化於阴阳而立卦。” 十数之中,除中数5、10之外,奇数1=30,3=31,7=33(27尾数为7),9=32,根数均为3;偶数2=21,4=22,6=24(16尾数为6),8=23,根数均为2。故奇数在运算时,具有3的特性,可以3进行推算;偶数在运算时,具有2的特性,可以2进行推算,如此即可推演天地之变化。生数之中,奇数一、三、五相加得九,偶数二、四相加得六,如此即得九六之数。
又,宋邵雍云:“易有真数三而已,参天者三三而九,两地者倍三而六。”
大衍筮法中,过揲法、参天两地法(奇三偶二法),均得六七八九之数,其中九为老阳六为老阴,与化数为爻法亦可相互参证(详参拙作《大衍筮法综论》)。
凡此均示九六之妙,亦可为1、3、5、7、9,与4、2、10、8、6奇偶数序之证,盖九六同居奇偶数序之终也。奇偶数序中,5、10居其中,是以易数以五十立其中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