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华伏羲周易研究会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易界新闻 >> 文章内容

李振刚:大生命视域下的易学创新

[日期:2016-02-25]
构建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生存世界,已成为21世纪一个综合性、全球性课题。作为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生态困境、世态矛盾、心态迷乱等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可从更深层次上归约为一种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的哲学理念。就此而言,研究《周易》生存智慧——大生命价值观在调适人与自然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冲突、开发生命潜能、建构和谐生存世界方面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成为当今易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和现实关切。
 
视域是一种问题意识。生态问题、世态问题、心态问题日益成为现代生活的基本语境,此即本文所谓“大生命视域”。环顾当今,科技发展、信息爆炸,现代化打破了单一、封闭、落后的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推动着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无可避免地丧失了古代人生活中的恬静与和谐,陷入无法摆脱的“现代生存困境”。现代人痛苦、困惑的实质在于我们必须追求现代化,而现代化又绝非完美无缺。在价值理性迷失而工具理性不断膨胀阴影笼罩下的现代人,类似歌德笔下的“浮士德”,不断向外张扬,向外征服,展现自己的存在本质,野心勃勃要征服一切。然而这种“张扬”、“征服”,从根本上说,违背了《易传》“保合太和乃利贞”的大生命原理,导致“生命内性”的损伤。这是现代人价值分裂、情绪焦虑、心灵迷失、急功近利、行为浮躁的深层原因。
 
现代环境科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社会学、生命伦理学诸多新兴学科均不同程度表现了对儒道汇融视域下“大生命价值观”的某种回归,大生命视域下易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为此种“回归”提供一种哲学基础和思维方式。易学研究的视域转换,就是要把研究的着眼点投注到《周易》生命哲学的开掘上。
 
“太极”一源的生命本体论。《系辞上》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系辞》作者认为,宇宙生化的原理根源于“太极”,由太极分化出天地阴阳“两仪”,两仪继而演化出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四象”,象征春、夏、秋、冬四时变化;四象复合衍生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象征宇宙生命大时空赖以展演的八种自然现象,即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由此构成了人的生存环境。《周易》哲学的内在精神是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系辞上》云:“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系辞下》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序卦》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按照《易传》的宇宙创生原理,“太极”或“道”作为天地万物及人类的生命本原,此种“生生”之“德”构成“大生命”世界的存在本质与价值本体。天地自然不仅是人类生命的源泉,而且是人类创造自身历史、社会组织、人文化成的历史前提。人只有与天地合其德,把自己融化在天地自然中,才能找到生命的本原、生活的基础、道德的源泉。
 
八卦相错、六位时成的大生命时空观。《系辞下》云:“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庖羲氏即伏羲氏,是远古先民智慧的一个象征。取象于天地自然的“八卦”图式源于远古先民的生产和生活经验,这个世界图式用简易的符号演绎了生命世界的创生原理与时空秩序。《说卦》云:“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传文复以八卦方位配四时八节,演绎自然造物之周期节律。依照《说卦》的理解,“震”属东方,代表万物萌生的春分时节;“巽”属东南,代表万物茁壮发育的夏初时节;“离”属南方,代表万物争相展现的夏至时节;“坤”属于西南,代表万物都得到护养的立秋时节;“兑”属于西方,代表万物硕果累累赏心悦目的秋分时节;“乾”属于西北,代表阴阳相互逼迫的立冬时节;“坎”属于北方,代表万物劳倦归藏的冬至时节;“艮”属于东北,代表万物终结于此而又重新开始的立春时节。人类生活在生命世界的大时空中,不仅物质生产要与其保持共同的节律,诸如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之类,就是社会活动、精神生活,诸如战争、商旅、祭祀、婚姻、教育等也是如此。圣人的智慧最突出的一点就在于能够“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程颐说:“圣人先于天而天同之,后于天而能顺天者,合于道而已矣。合于道,则人与鬼神岂能违乎?”天人合德的实质是天地自然规律与人类社会实践方式的耦合,此种思维方式在《周易》六十四卦的《象辞》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天地生生与人文化成的统一。《乾·彖》云:“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大生命易学强调,天地自然生生不息的内在价值,需要通过人合理的生活态度来实现;师法乾坤大生广生、易知简能的崇高德性,在改变自然、实现天地自然人文化成的同时,邀请自然走进人的生活,实现人文化成的自然化。《贲·彖》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自然与人文的统一,体现了《周易》大生命哲学的基本价值取向。王船山在论及因天化以骋人能的易道精神时说:“天地之大德生也,珍其德之生者人也。胥为生也,举蚑行喙息、高骞深泳之生汇而统之于人,人者天地之所以治万物也。”人类生活在天地之间,与天地自然遵循着同样的变化规律和生命节律,所以在利用自然、改变自然的同时,要充分尊重乃至敬畏天地万物的生命本性,自觉与天地自然保持和谐。这是自然的福祉,更是人类的福祉,故曰“保合太和乃利贞”。唯其如此,才算尽到以“人”化成天下的责任。
 
从经学史看,传统易学源远流长、家派林立,是科学、人文精神与神秘主义的杂糅。这决定了大生命易学的研究方法,一是取法古代易学音韵、训诂、考证之方法,搞清《周易》经传文本原意;认真归纳梳理古代易学文献,厘定与生命哲学相关的范畴、命题,进行观点汇诠。二是超越象数学与义理学门户之见,在诠释原则上,以义理易学为基础辅之以象数,以义理征象数,以象数明义理,呈现生生不息之大易精神。三是阐扬易学的科学与人文精神,剔除其神秘杂质,在人文与自然兼容互补的语境中构建大生命易学体系;偏开正统的经学立场,从易学生成演变的历史看,儒家人文主义与道家自然主义是构成《周易》哲学中或显或隐的两大基本元素,儒道视域融合是进入《周易》生命哲学的逻辑枢纽,也是易学创新的重要途径。四是将文本解读与语境转化相结合,综合并扬弃以往易学研究中以气、以图、以数、以理、以心解易等老程式,让哲学问题与现实问题、古代智慧与现代生活“对话”,激活大易之“道”中潜在的后现代生命意识,实现《周易》哲学研究范式的创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