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华伏羲周易研究会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太昊伏羲 >> 文章内容

史话太昊伏羲陵——伏羲论

[日期:2013-12-05]

 

 

时陈即古宛丘,今河南淮阳。在这里最早记载了陈是太昊的故都。

 

之后,《竹书纪年·太昊伏羲氏》说:“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虹且远之,因而始娠,生帝于成纪。以木德王,为风姓,元年即位,都宛丘。”其较之《大传》详细多了。

 

《竹书纪年》成书于汉代,为什么年代越后对太昊伏羲的记载越具体清楚,这是一个复杂的命题。即太昊、伏羲和太昊伏羲名号的流变和形成史。因此,必须弄清楚这个命题的来龙去脉。

 

太昊是东夷集团最早的氏族,太昊最早出现在《左传》。

 

左传·昭公十七年》说:“陈,太()之虚。”陈就是今河南省淮阳,今存占地875亩的太昊伏羲陵、太昊伏羲故都宛丘城和太昊伏羲画卦台。太昊的子孙封地为任、宿、须句、颛臾。

 

与伏羲相伴的是女娲。女娲始见于《楚辞·天问》,《礼记·明堂位篇》、《山海经·大荒西经》,后二者只能算汉代的典籍。

 

女娲与伏羲并称始见于《淮南子·览冥篇》。伏羲、女娲以兄妹或夫妇,成为人类开天辟地的一对人祖,历史发展到了战国时代,距伏羲时代已经4000余年了。

 

在《庄子·缮性篇》中说:“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

 

在这里伏羲已排在燧人氏之后,神农、黄帝之前。

 

庄子·田子方篇》说:“古人真人……伏戏,黄帝不得友。”

 

从上述可以看出伏羲在中国远古帝王中的地位了。也就是说,伏羲已排到炎帝、黄帝之前。

 

伏羲仰俯察、制器尚象的显赫功绩,毫不含糊,而且堂而皇之地放到了炎帝、黄帝、尧、舜之前。

 

大圣人孔子的地位是安若磐石的。孔子是非常审慎的。他只所以这样把伏羲放在炎帝、黄帝、尧、舜之前,没有充分的依据,孔子也不会轻易断定。至于这具体如何的“何”,留待历史学家继续研究吧!

 

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说:“太昊,号伏羲氏。据说,伏羲作卦已是父系社会的事了。据记载,’陈,太昊之墟也’,今河南省淮阳县。那么,太昊应当是淮河流域的氏族部落想象的祖先了。”

 

历史的综合并非憾事,例如把神农、炎帝合二而一,又反神农与烈山氏之子柱合二而一,而后又把炎帝、神农、柱三人综合为一人,为什么?烈山氏地域在今湖北随县境,炎帝遂成江汉民族的酋长;其实炎帝根本不是神农。《史记·封禅书》说:“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在氏族林立的原始农业社会,同时进入农业时代是不足为怪的,然而他们合二而一,成了农业时代艺五谷的祖先。正象炎帝非神农、二人合而为炎帝神农一样,太昊是太昊,伏羲是伏羲,二人合而为太昊伏羲。

 

但是,我们可以断定,太昊所处的时代非常古远。而伏羲所处的时代同样非常古远,太昊处在渔猎时代,伏羲也处在渔猎时代,先民一谈起渔猎时代,谈起太昊,或谈到伏羲,或既说太昊,又说太羲,这些统化了先民口头传说的渔猎时代祖先,便为太昊、伏羲所占有了。天长日久,几千年同几百年一样地传说下去,说不上精确的综合,不否定历史传说,久远的年代之后,在经过氏族融溶同化,东夷集团、南蛮集团及华夏集团的先民,说起渔猎时代的远祖,便是太昊伏羲了。至于东夷集团的太昊和南蛮集团的伏羲,是什么时代通的户、合的家,谁也说不清。这时候,统一的中华民族概念便产生了。这个演生的过程是漫长的,但历史意义是巨大的。

 

《史记·封禅书》说:“虑戏登泰山,禅云云;神农登泰山,禅云云;炎帝登泰山,禅云云。”泰山和云云山皆在山东境内。如果南蛮的伏羲同东夷的太昊没有合二而一,伏羲怎么到东夷内封禅呢?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司马迁以前,太昊和伏羲已经合为太昊伏羲了。

 

太昊成了伏羲的号和别名。

 

在清《纲鉴易知录·太昊伏羲氏》中说:

 

[]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

 

[]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今陕西蓝田县境)之渚,生帝于成纪(今甘肃省泰安县北。)以木德而王,故姓风,有圣德,象日月之明,故曰太昊。

 

[]作都于陈(今东南省淮阳县)……帝崩(在位一百一十五年)葬于陈,神农氏践位。

 

清《历代(帝王)陵寝备考》中说:“太昊伏羲氏,风姓,母居华胥之渚,履巨人迹,因娠生帝于成纪,蛇身人首,以木德王,都陈,在位一百一十五年崩,陵在河南陈州府(淮阳县)城北三里淮宁县界,国朝载入会典恭遇,国家大庆,遗官致祭。”

 

这位中化民族的始祖,不但王业昊如日,连其母、生地、都地、在位时间、葬地都记载得清清楚楚,而且各朝历代,“国朝载入会典恭遇,国家大庆,遗官致祭。”太昊伏羲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稳坐于其都地、葬地陈地太昊伏羲陵庙,接受千万龙子孙的朝祖拜谒。

 

中华民族谈及开天辟地,必谈“三皇五帝”。

 

“三皇”为谁人?“五帝”为谁人?史来意见不一。然而,从太史公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问世,“五帝”史从司马迁之说。至于“三皇”,太史公这位治学家严肃的史学家虽未给“三皇”立传。但作为中华民族仍把“三皇”当作开天辟地的始祖人物代代相传,仍把太昊伏羲列为“三皇”之首。

 

在先秦的典籍中记载如此:

 

《列子·黄帝篇》于:“庖羲氏,女娲氏、祖农氏……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

 

《庄子·性缮篇》说:“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不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

 

《吕氏春秋·孝行》说:“夫孝,三皇(高诱注:三皇、伏羲、神农、女娲也。)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

 

先秦时代,中华民簇言“三皇”时,已把伏羲、女娲推到首位,成了开天辟地的始祖人物。可见在先秦时代,民族大融合以后,伏羲、女娲的创世传说已深入人心,流传得相当广泛了。

 

上述三典的作者择伏羲、女娲为“三皇”之首,断非易事,此论前无古人,大量的资料来源,必是民间口碑。

 

庄子,宋国人,是伏羲故都陈地的邻居,了解伏羲创世之典,宋国与陈国距百余公里,不屑说宋国有如此口碑,即使他起驾坐车到陈国,两天即到了。

 

至于《吕氏春秋》的作者们,本是秦国宰相吕不韦的门客。这些门客来自齐楚燕韩赵魏诸国,本身都是一些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他们不但了解本国之典,同时对天下古今也相当了解。当他们落笔之时,必然有一番审慎地讨论,其定夺必然相当的严肃,要不成书之后吕不韦不会悬《吕氏春秋》于国门,谁若能改一字而赏千金,当然也不否定吕不韦在朝野的霸横一面。但《吕氏春秋》本身的贡献已流传千古,所记载的史料为后人沿袭引用。

 

先秦把伏羲放到中华民族祖先系列最尊地位。到了汉代,不惟汉沿先秦之说,而且更甚,崇拜伏羲列为是“三皇”之首、“百王先”,“上上圣人”等。

 

记载伏羲、女娲最多的首推《淮南子》。

 

《淮南子·览冥训》说:“夫圣人者……则是修伏羲氏之迹,而反五帝之道也……伏羲、女娲不设法度,而以至德遗于后世。”

 

又如《淮南子·原首训》说:“秦古二皇(高诱注:二皇,伏羲、神农也)。”

 

《淮南子》是汉代淮南王刘向组织客所写的著作,同《吕氏春秋》一样,也是集体编纂,并非个人著作,是摭拾拼合而非研精覃思。

 

春秋末年,孔子首开私家讲学之风,至于战国,诸子百家并起,伴随群雄争霸,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学术景象。春秋战国五百年,孕肓着中国民族的大统一,与之相应,学术上也就产生了总结诸子百家,为大统一服务的学太著作。秦皇、汉武的一百年间,《吕氏春秋》和《淮南子》问世。《吕氏春秋》成书于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淮南子》成书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两千多年后,我们看这两部精典,所记载的非常丰富的古代历史文化资料,大量的神话传说,旧史佚闻,前人遗语,古代科学知识,以及不少已淹没家派学记。

 

清代学者毕沅于:“不惟收在秦焚以前,故其采缀,原书类亡,不能悉寻其所本。”淮南采用诸书,能详所自出者十尚四五。“原来作者们所收录的资料,有那么多都是始于见,仅见于此的独家资料!无怪历代学者之为之叹服,高诱在《淮南子·序》中说是:”物事之类,无所不载“。刘知几说是”牢笼天地,博极古今”《吕氏春秋》、《淮南子》的作者们如此记载伏羲、女娲,自有其据。杂家之书首推伏羲。

 

《尚书·序》中说:“伏羲、神农、黄帝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白虎通德论说》说:“三皇者何谓也,伏羲、女娲、神农是也。”

 

《汉书·律历志》则说:“庖牺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帝为太昊。”

 

这些典籍也均把伏羲推到“三皇”之首、“百王先”。至于“三皇”的具体提法,言“燧人、伏羲、神农”也好,言“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也好,言“伏羲、神农、女娲”也好,言“伏羲、神农、祝融”也罢,伏羲的地位是衡定的,均居“三皇”之首位。

 

因之,这使我们联想到,为什么《汉书·古今人物表》把太昊伏羲氏列为“上上圣人”,汉代画像石刻中有那么多伏羲、女娲像?汉代人把伏羲在世时当作始祖,死后又成了保护神,可见汉代伏羲的创世始祖地位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始祖太昊伏羲氏地位的确立和记载,历经了从先秦之前到春秋战国,到汉的近千年,从口头传说到文字记载,文字记载到争论决择,最后记人简策,其间的时间是漫长的。这是数代人经过战争等各种方式确立的,而不是哪一个人所能妄断决定的。其实,对自己民族的始祖何止先秦之前,而是数千年之前氏族与氏族的融合,部族之间的融合。战争的蜂起,岁月的流失,对先民说来,许许多多事都可以忘却,然而自己的创世始祖却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从口碑到甲骨文到金文到仓颉文字记载,其间的时间相当遥远。象甲骨文虽为文字,但百分之八十以上,其字如画,后人继承运用时其差异是难免的。特别是大的战争灾难降临,天下大乱之后。这时期也往往是文化比较发达的时期,一些贤士哲人面对纷乱的各种口碑或记载,他们从大量的口碑和资料中,看到差异的同时,同时也感到资料的不足。因此,使探讨难以决断。但是,历史是要前进的,人类的文化是要发展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当天下大乱之际,特别是天下统一之后,如华夏集团、东集集团、南蛮集团大融合后,又例如春秋战国时期。贤士哲人便从大量的积累中进一步探讨,以寻找大统一后天下人都能接受的始祖和理论,以代表天下。这当然是一种非常严肃的文化现象,即各部族不忘其祖,又要确立共同的创世祖先,使各民族都能承认。当然,这个工作非短时期所能凑效,他们的计时法是三五百年同2000年一样,天下人才能接受。太昊伏羲氏成为中华民族的创世始祖,便是在这样的背境下所诞生。

 

传说的条件和环境是数千年的口碑,原始宗教的崇拜是先民心灵的支柱。历史的因素、生存的因素、自然的因素、民族的因素等等因素,往往淹没了诸多反映本来面目的科学因素。太昊伏羲之所以被后世尊为“人类始祖”、“三皇之首”、“百王先”、“中国一人”、“龙的祖先”等,揭开迷朦的历史雾瘴,从历史长河里,请出的一位具有中华民族特点、代表中华民族、开天辟地、人神合一的祖宗太昊伏羲便自然而然了。

 

悠悠乎,中华文明六千年的始祖。

 

昊昊乎,三皇五帝之首太昊伏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