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华伏羲周易研究会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易界新闻 >> 文章内容

《周易》原是政治教科书

[日期:2015-12-12]
许多人把《周易》当做算命书,风水先生拿着八卦罗盘,用《周易》之辞,测量风水。儒家则把《周易》归纳到治国的系统理论里,利用《周易》宣扬为臣之道……在后世流传中.
 
“君子有攸往”
 
《周易》的本来面目越来越模糊。台州市委党校法学教研室主任杨文杰通过多年研究,还原《周易》,认为《周易》是一本有关执政艺术、治国之道的政治哲学典籍,是周公晚年对周朝的政治发展进程的总结,是周公自己政治人生智慧的体现。以下是杨文杰不久前的一次讲座,录其精要如下。
 
《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泉,儒、道、法、阴阳以及纵横家等学说均能从《周易》中寻找到理论依据。生活中处处见《周易》,我们日用而不知。我们常用到的如三阳开泰、不三不四、居安思危、自强不息、物以类聚等100多个成语,其实都来自《周易》。还有我们生活中一些常见建筑风格也与《周易》有关,最著名的就是北京紫禁城,紫禁城有著名的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其命名直接来自《周易》的乾卦、泰卦和坤卦。
 
《周易》是周公
 
编撰的一本政治书
 
当代人对周易的认识存在很多误区,不同的人对周易的理解往往相去甚远,甚至有很多人认为《周易》是一本占卜书。那么,《周易》到底是不是一本占卜书呢?我们来看看古代先贤和政治家是如何看待《周易》的。孔子视《周易》为瑰宝,曾废寝忘食地研究,直至“韦编三绝”,并感慨“加我十年,五十而学易,可以无大过也”。由此可推,孔子学《周易》是学占卜技术呢,还是学其哲学智慧呢?答案显然是后者。人的一生中不会有大的过错,恐怕不是占卜就能占出来的。
 
据《左传》记载,鲁昭公二年,晋国执政韩宣子上任后访问鲁国。与春秋五霸的晋国相比,鲁国此时的“国际”地位低得多,实在是“囊中羞涩”,拿不出什么好东西来招待韩宣子。好在鲁国有一个引以为傲的地方,那就是鲁国不仅享有天子之礼,而且鲁国国家图书馆享有保存《周易》一书的特权。鲁国拿出《周易》给韩宣子看,韩宣子浏览了《周易》后大为惊叹,说道:“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意思说,我到现在才知道周公品德的高尚和周部落统一天下的原因。从韩宣子的反应可以得知,《周易》绝不是一本占卜的书,而应该是一本有关治国理政和人生智慧的政治哲学经典。
 
实际上,根据《尚书》和《左传》等相关文献的记载,《周易》只允许历代周天子的子嗣阅读,《周易》一书也由周太史严格保管,各诸侯国和民间不允许收藏《周易》。鲁国因为第一任国君是周公的大儿子伯禽,所以才享有收藏《周易》的特权。后来,周王朝衰落,《周易》才流入各诸侯国。
 
由这段历史可知,周天子让王子们学习《周易》,不是想让王子们将来成为一个优秀的占卜先生,而是让他们学习治国之道。
 
从源头切入读《周易》
 
把《周易》的来历研究清楚后,你会发现《周易》的思想内涵其实并不难懂,甚至可以说非常通俗易懂。那为何有大量爱好者说《周易》很难,甚至越学越糊涂?这是因为很多学习《周易》的人或盲从于历史上的各类解释,或深受民间各种思想(即把《周易》视同为占卜或风水之流学说)影响,而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必须以《周易》原文为依据,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中去求证,才能真正读懂《周易》。
 
第一步,必须正本清源。《周易》不等于《易经》,更不是易学,周公当年流传下来的《周易》,事实上只有4200个汉字左右,而《易经》则有三万字左右。《易经》里多出来的文字,就是战国时代解释《周易》的十篇文章《易传》。《易传》伪称孔子所著,从而在儒家经典中占据了很高的位置。到了西汉,“儒术”被立为正统之学,《周易》和《易传》合二为一为《易经》。自此之后,大量解释《周易》的学说都是基于《易传》的观点和立场来阐释,几乎没有一个易学大师能跳过《易传》而直接来研究《周易》的。
 
如果《易传》能正确传达出《周易》的思想,那此种研究问题也不大。遗憾的是,《易传》体系不严谨,观点前后不一致,里面充斥着大量自由发挥的解释,与《周易》本意相差甚远。后人在此基础上研究《周易》,只会南辕北辙,不得要领。
 
第二步,需要“六书”基础。研究《周易》之难,难在其文字。西周初年距今3000多年,文字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本源意思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我们只能根据“六书”的造字理论对晚期甲骨文和早期金文深入研究,才可能还原文字本来的内涵。
 
第三步,注意行文风格。西周初年的行文风格善于比喻,比如《周易》中的“帝乙归妹”,千万不要望文生义,认为是帝乙(纣王爸爸)嫁妹妹,《周易》里的妹妹、妻子都是比喻词,指附属于周朝这个宗主国的其他小诸侯国。“嫁女”是一种古老的“和亲制度”,它表面是一对男女的结合,实质是两个政权的结合。
 
第四步,采取经史互参。《周易》的很多卦词都是以商末周初的史实为例的,我们可重点参考《尚书》、《周礼》和《诗经》等典籍,这些典籍中有很多事件发生的时间跟《周易》里的史实基本在同一时期,可以相互佐证。
 
周朝原来是种田的
 
自古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自三千年前的周代开始,农业成为历代王朝的第一产业后,土地问题一直是中国政治的中心问题。西周王朝的创业者正因为看透了这个问题,才开创了800年天下。《周易》的第二卦《坤》讲的就是这个在农业文明时代亘古不易的真理。
 
为什么周王朝的早期创业者即周武王的那些祖先们对土地那么重视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家族自从老祖宗“弃”开始就是种田的,而且还是种田能手。对一个搞农业的人来说,土地就是命根子,所以“弃”的历代继承者都在寻找肥沃的适合种庄稼的土地。
 
“弃”是“尧”的同父异母弟弟,据说其母姜嫄踩巨人足印有感而生下他的。当时人觉得这是不祥之兆,把他扔掉:扔到马路上,马、牛、羊都远远避开而不踩踏他;扔到冰河上,一只大鸟用羽毛来温暖他。姜嫄得知后,只好把他抱回来并取名为“弃”,意思是本来被抛弃的人。
 
弃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并没有得到多少母爱,只好一个人玩泥巴。与土地打交道久了,他逐渐掌握上古时期最先进的农业技术。哥哥尧成为部落首领后,弃因为掌握高超的农业技术而被封为“农师”,后来舜又封他为后稷(农神)。他教民耕种,《诗经·大雅·生民》对此有详细的记载。
 
周是种田的王朝,我们还可以从“周”字上找到证据。由于西伯侯家族在种田方面的突出贡献,他的部落就取名为“周”。甲骨文的“周”字类似“田”字,其中长着农作物。后来,在金文里,这个字下面加了一个“口”。这个“口”代表公田。周王朝取代商王朝后,大力推广井田制,金文的“周”字就是井田制在文字上的体现。
 
坤卦,寻找沃土的故事
 
古人科技落后,农民一靠天吃饭,二靠地吃饭,由于天是不能选择的,所以只能顺天(《乾》卦讲的就是如何顺天的问题),地是可以选择的,所以寻找一块肥沃的土地,对收成至关重要。历代周部落领袖也并不是一开始就知道哪里土地肥沃、收成会好的,他们经过一代代地寻觅、实践,才找到比较理想的栖息地。《坤》卦就是讲周部落辗转寻找肥沃土地,然后定居,发展农业,壮大实力,最后夺取天下的历史和经验。其卦辞如下:
 
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周易》每一卦都有一个主题,《乾》卦的主题是“乾”,《坤》卦的主题是“坤”。确定了主题后,周公会根据主题提出中心思想,每一卦的卦辞就是中心思想。《坤》卦卦辞的中心思想就着重指出:土地是部落发展的关键因素,一定要找到一块肥沃的土地。
 
要读懂《坤》卦,还须从词源意思入手。只有弄明白坤、贞、攸、往、君子、主、朋等词本来含义,才能真正明白《坤》卦卦辞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
 
先讲“坤”。在河南安阳出土的15000多片甲骨上没有坤字,这基本能说明,在商王朝占卜的六十四卦中可能没有坤字,坤字最大的可能是周文王父子创造的。他们创造这个新字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坤字左边一个土,说明它跟土有关,这点好理解;右边是申字。《说文解字》:“申,神也。”申为何跟神有关,仍需从甲骨文和金文上找答案。甲骨文和金文的“申”字,形状类似成熟的农作物的形象:下面的尾部类似于农作物的根,上面头部弯下来的形状类似于饱满的稻穗。甲骨文和金文的申字形象,在西周早期祭祀用的青铜器上大量存在。“坤”字代表了当时西周人对农业丰收的渴望。
 
“贞”的本意是测量、预测的意思,此含义后来由“侦”来负责;“君子”是个多音节词,其内涵是品德高尚的领袖;“攸”最原始的意思是一个老人拄着拐杖前行;“往”是指一群人在迁徙,找一块能称王的土地;“主”是灯心火、光明的意思,由于远古时期,掌握火种的人都是部落首领,所以后来“主”就演变成主要的或主人的意思。“朋”原来的意思是钱,古人以贝壳为货币,古语“十贝曰朋”,即十个贝壳就是一朋。
 
那么,“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又是什么意思?它讲的其实是一段周部落迁徙史。《诗经·大雅》对此有专门记录。《诗经·大雅》由周朝贵族创作于西周初年,是在西周朝堂上演唱的歌颂其祖先光辉业绩的诗歌。《大雅·生民》篇描述后稷在有邰(陕西武功县西南)建邦立业,发展农业经济;《大雅·公刘》篇描述公刘由有邰迁豳(陕西旬邑县附近,在武功县东北方)开疆创业的经过;《大雅·緜》描述古公亶父自豳迁岐(岐山在旬邑县的西南,也在武功县的西面),定居渭河平原,振兴周族的光荣业绩。由此可见,周部落先在有邰建邦立业,后来发展壮大,由首领公刘带领部落迁到东北边的豳,但是,实践证明,豳并不是理想的栖居地,首领古公亶父又带领部落迁到西南边的岐。周族在岐迅速崛起,最后灭掉了商朝。
 
坤卦爻辞,一个王朝的崛起史
 
把握了《坤》卦的中心思想后,我们再看里面的爻辞。《坤》卦有六爻,每爻都有专门的爻辞。六段爻辞环环相扣,是对本卦中心思想的六步论证。原文如下:
 
上六(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六五(剥):黄裳,元吉。
 
六四(观):括囊,无咎无誉。
 
六三(否):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六二(遁):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初六(姤):履霜,坚冰至。
 
用六:利永贞。
 
2000多年来,无数人对这六段爻辞进行解释,但无论如何解释,万变不离其宗,即都从为臣之道上去解释。《周易》是周公写给王朝继承人(王子们)看的书,讲的是为君之道,后人却从为臣之道上去解释,肯定是牵强附会。在“朕即法律”的帝制年代,人们的思想被束缚,臣子百姓根本不敢公开议论君主应该怎么做。所以,那些附会的解释我们都可以抛开了。
 
卦辞和爻辞互为表里,坤卦的中心思想是土地对一个政权的重要性,那么,爻辞肯定也与土地和政权有关。
 
我们看初六爻辞:“履霜,坚冰至。”霜降了,接下来就要结冰了。我们可以从霜降这个现象,推测出寒冬即将来临。引申开去,作为一个政治领袖,需要见微知著,具备从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明白选择一块好的土地对一个新政权建立的重要性。
 
六二爻辞:“直、方、大,不习无不利。”习不是学习的意思,而是实践的意思,在农业上就是耕种。此段爻辞说,找一片既笔直又方正且很大的土地,即使没有被耕种过,在这里种庄稼,也会有好收成的。公刘、古公亶父等历代首领带领部落迁徙,不就是为了寻找一片这样的土地吗?这句表明良田很重要。
 
六三爻辞:“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要理解这段爻辞,关键是对“章”的理解,“章”不是文章的章,也不是美好的意思,它的原始的意义同“印章”中的章字相同,都表示“明显的标志”。本爻辞是接上一爻来说的,也就是说找到一块具备“直方大”这么明显标志的土地,就可以预测到即使现在还继续做商王朝的附属国,暂时不造反,但是这个天下最终是属于姓“姬”的。这句表明实力很重要。
 
六四爻辞:“括囊,无咎无誉。”括囊是系紧口袋的意思。这句爻辞是说,当我们农业经济发展了,物质财富相对丰富后,如果把钱袋子扎得紧紧的,而不懂得利用这些财富去吸引人才,换取民意,这虽然没有什么大坏处,但绝对没有什么好处。从这句爻辞可以看出,高明的领导人一定要有高明的眼光,眼睛绝对不能盯着钱,对土地、财富和政权之间的关系一定要观察清楚。这句话表明用才很重要。
 
六五爻辞:“黄裳,元吉。”金秋时节,当大地披上了“黄色的衣裳”,那就是农业大丰收了。这对国家来说是大吉大利的事情。这个爻辞的卦象是“剥”,“剥”从自然界来说,是果实成熟剥落,是秋收,从政治意义来说,是周部落对商王朝政权的剥夺。
 
上六爻辞:“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玄是黑色的意思,商王朝崇尚黑色,所以“玄”指商王朝,而周部落是搞农业的,对于农业部落来说,黄色是最珍贵的颜色,所以“黄”指周部落。这句爻辞事实上讲的是牧野之战的历史,周公想告诉未来的周天子,虽然良好的土地对新政权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想要真正建立新政权,并不是说经济发展了,商王朝就会主动地把政权交给你。这只是美好的幻想罢了。新政权的建立和旧政权的灭亡,往往伴随着血腥的斗争。武王伐商中的牧野之战,“血流漂杵”,其鲜血都能把兵器的木杆子浮起来。所谓枪杆子出政权,乃是亘古不易的真理。
 
“用六:利永贞。”这句话是周公告诫未来的周天子,对土地问题的重要性认识,需要永远放在心中,进行思考,这对国家是有利的。
 
来源:周易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