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华伏羲周易研究会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易界新闻 >> 文章内容

伏羲、皇帝、尧舜时代已有冠幅制度

[日期:2015-10-07]
夏商以前的服饰发展情况,都是模糊的,几乎没有文字记载。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中国人才有了衣裳的概念。《易经·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1]《通鉴·外纪》说:“(黄)帝始作冕垂旒,充纩,元衣黄裳,以象天地之正色,旁观翚翟草木之花,变为五色为文章而著于器服,以表贵贱,于是,衮冕衣裳之制兴。”[2]《尚书·益稷》也说:“帝(舜)曰:‘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3]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4]
 
根据上述这些史籍的记载,在伏羲、黄帝、尧舜时代,就已经有一套冠服制度了。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就是文化史上所说的仰韶文化时期。这是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期,人类才刚刚摆脱以兽皮鸟羽裹身的生活状态,衣冠服饰还不完备,还处于草创阶段,衣冠服饰制度更不会成熟健全的。上述的情况只是文字记载的资料,可信度值得怀疑,确凿的证据需要用实物来证实。旧石器时代,人们在山里或田野采集食物、狩猎,在河里捕鱼,从而获得衣食来源,在这样的活动必然要留下一些痕迹,比如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所留下的遗址,发现了与服饰有关的具有缝制功能的骨针以及钻了孔的石珠、骨头、贝壳、牙齿等装饰品,这证明,距今大约2万年的山顶洞人,已经能够用兽皮等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了。沈从文先生认为,在山顶洞遗址中发现的这些物件可以看做“中国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的证据。[5]中国由猿进化到直立人最早的遗址是我们陕西的蓝田猿人遗址,1963年6月,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科研人员在蓝田地区进行了广泛的古生物地质考察工作,他们在蓝田县城西北10公里的曳湖镇陈家窝子第四季红色土堆积物中发掘出一个完整的直立人下颌骨化石,同时还发现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在距化石遗迹以北1000米的地方,还发现十件具有人工打制痕迹的石制品材料。第二年3月,蓝田考察队在公王岭遗址大量钙质结核红色砂质黄土层中发现哺乳动物化石,在清理化石时发现了1个头骨、3枚牙齿、1件下颌骨的人类化石,其后再次发掘时,又获得一些珍贵资料,并且在周围还发现了37处旧石器时期的文化实物,包含1000余件旧石器制品,证实了蓝田猿人已具备人类文化的雏形。[6]
 
在距今8000年前后,关中和汉中地区,出现了早期农业氏族公社,他们沿河或在接近水源的阶地、平原或山麓聚居,比如渭南的北刘、白庙,临潼的白家村、康家村,宝鸡的北首岭,长安的上路村等,特别是临潼的白家村最有代表性,因为白家村发现的遗迹既丰富又全面,典型地代表了关中文化的具体特点和内涵。白家村是陕西地区发现的农业文化最早的遗存,这里有两个自然村,东边是白家村,西边是南付村,合称白家村,隶属于今临潼区油槐乡。这个村落结构布局已完全部落化或氏族化,其村落、窑厂、墓地、种植区、蓄养区一应俱全。在此地发掘更多的石器、骨器、蚌器、角器、和木器等,这些器物以石器和骨器为主,石器用来砍砸其他什物,骨器用来缝制衣物等,蚌壳边缘有刃,用来刮削和切割东西。白家村人器物中穿刺用具已经比较多样化了,有针、锥子、钻子、骨角、牙等,加上蚌壳,起到刀具作用,这些工具不但样品多,而且磨制得光滑、精致。针多为扁体扁尖状、圆柱体扁尖状,针体细长,另一端有孔,可以穿线;锥子和钻子是用野猪等凶猛动物的獠牙做成的,尖端磨制得细而尖锐,尖是扁形的,断面是菱形,长约5厘米左右;另外还有用做成的其他尖状用器,也都是用野猪牙做的,一般磨成光滑的斜面,使尖端呈楔状,这样的工具做雕凿用,野猪牙尖锐耐用。这些工具对于缝制衣服来说是必须要具备的。
 
[1]见《易经》
 
[2]见[宋]刘恕《通鉴·外纪》
 
[3]五采,即五彩,指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古代将这五种颜色定为正色,其余颜色均为间色。同时也将五色泛指各种不同的颜色,比如“五彩缤纷”,就是指各种漂亮的颜色。
 
[4]见《尚书》
 
[5]沈从文:《中国服饰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页
 
[6]石兴邦等:《陕西通史·原始社会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9页
 
来源:兰宇《陕西服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