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华伏羲周易研究会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易界新闻 >> 文章内容

王习人:易学可为当代发展提供指导(图)

[日期:2015-08-08]
 
访谈嘉宾:原四川省易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王习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系列讲话中谈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他特别指出,我们应该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生命力和影响力。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儒家思想,而《易经》作为儒家五经之一,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连孔子读易,都是韦编三绝,感慨“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足见其精妙。但在历史更迭中,其重要性很大程度上被后人忽视了,无法在文化建设中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易经》的丰富文化内涵与外延,中国文化观察网专访了原四川省易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王习人先生。
 
中国文化观察网:易学究竟是什么样的科学?
 
王习人:易学是源于对《易经》的研究。《易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古老、最系统、最厚重的典籍,是中国人文文化的基础,甚至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易经》中所记录的古代历史事件,是古人对其社会实践的总结,它描述的是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思想。
 
易学研究就是认识自然、了解自然规律,即《易经》中五行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衡的规律。人要在自然中生存、生活,首先就要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规律。认识了日升月落、四季变换、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人才能时刻根据自然来调节自身,更好的适应生存环境。就如同夏天天气炎热,人就要穿得轻薄,到了冬天寒风凛冽,人又要开始增添衣物,这就是顺应自然。其实,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易经》的影子,只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对它没有深入的学习和认知,故而身在其中而不自知罢了。
 
中国文化观察网:那么,易的本质就是自然吗?
 
王习人:是的,准确的说,易的本质是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同时,易还有着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其中就包括《易经》的三大核心理论——阴阳、五行、天人合一。
 
阴阳是古人对物质世界的抽象分类和描述。我们的祖先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发现事物都存在正反两个方面。毛泽东同志也讲过:“事物是一分为二的,我们必须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用《易经》的话说,就是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两面,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都知道矛盾是具有两面性的,阴阳也是如此。阴阳统一于同一事物中,是彼此存在的根本与依据,但同时,它们又相互对立,甚至可以相互转化。
 
五行则是宇宙万物属性的归纳总结,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类。《尚书·洪范》中还对每类的性质与特征都做了界定:“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稿,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五行主要运用在“五行生克”定律上面。相生,是指两类不同属性事物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相克,则是指两类不同属性事物间相互克制的关系。
 
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统一。《易经》中虽然没有明确表述,但已经蕴涵着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融为一体的观念。至孔子为易传,才将《易经》中的思想用“天人合一”的概念进行阐释,包含着朴素的哲学思想。
 
中国文化观察网:有人认为,《易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了。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王习人:对大多数现代人而言,《易经》文字晦涩、内容深奥。同时,从事易学行业的人员良莠不齐,也存在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易学行骗的个案。久而久之,公众对易学的认识可能受到这些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将易学简单的等同于“占卜之学”或是“骗术”。
 
实际上,《易经》是一部描述自然现象、归纳自然规律的书,它不光适用于过去,同样也适用于现在及未来。自然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的,但其中的规律却是不变的,变化的只是人对规律的理解。纵使时代在变化,只要我们立足于当下社会的具体情况来理解《易经》的内涵,那么它就永远是与时代同步的。
 
中国文化观察网:很多人都认为《易经》就是一本卜筮之书,这种看法是否过于狭隘?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王习人:上面已经谈到了这个问题,这里补充说明一下。《易经》确实起始于卜筮,但如果认为它只能用于预测吉凶,这种观点未免太过狭隘了。卜筮并不是《易经》的全部内容,尤其在传承中不断受到儒家文化的浸润后,更多的是从人本身出发谈论道德,让人们明确世界的本质,然后提高自身各方面的修养,并且让人们去适应外部不断变化的世界和事物。
 
关于《易经》的应用,首先,它在思想与哲学的层面上带给我们许多思考。台湾知名学者曾仕强教授认为《易经》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看懂了它也就看懂了人生。事实也正是如此,比如《易经》中讲的“天行健”与“地势坤”。行者,即给予;健者,说的是恰到好处,天行健讲的就是要恰到好处的给予别人。势是张开手的姿势,坤指的是足够的承受能力,地势坤就要厚德载物。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所在,也是中华民族的力量之源。
 
其次,在实际操作的层面上来看,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处处体现着易的智慧。在企业管理领域,《易经》也是具有大智慧的。唐代政治家虞世南有云:“不读易不可为将相”,并将它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中,这说明《易经》中确实蕴含着一些管理者的可用之法。现代公司的人事管理与古代朝堂的官员任用与罢黜情况类似,管理者要清楚每个人的长处与短板,要思考怎样的人员配置才能达到最优的工作效率。这其实也是《易经》中的思想,易就是利用五行间相生相克的原理,发扬好的一面,摒弃坏的一面,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中国文化观察网:您提到《易经》是追求一种和谐的状态,这似乎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不谋而合,这其中有何关联性?
 
王习人:易是讲求“五行生克”,借此以达到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现在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么来达到这个和谐?就要让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上都有适合自己的位置,人人各得其所。若一个人具有木的属性,充满生机、个性硬且直,那么他该适合什么样的岗位?《易经》中就对这样的情况做出了说明。
 
其次,《易经》能极大程度的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大有裨益。“五行生克”体现的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拿土来说,木长于土中,破坏了土原有的结构,木的生长也要吸收土中的养分。看起来似乎只有木得利,其实不然,土虽然受到了一些损害,但它却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实现了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的追求。这对我们现实中的行为也具有指导意义,暗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追求。
 
可以这样说,发展到今天,易学可以为中国甚至世界的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全面的理论支撑和依据,还可以提供实践指导。
 
中国文化观察网:对于尚未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来说,《易经》内容晦涩难明,对于初学者来说,您有什么建议呢?
 
王习人:为什么读《易经》会困难呢?一来现代人的古文功底大多比较弱,对其中的含义不好把握;二来用现代汉语去解释远古的东西,多少会有些偏颇的。其实,据史料记载,《易经》的内容形成在古文字发明以前,阳(—)和阴(——)的符号其实就是古人的象形文字。我们不要拘泥词汇解释上面,抛开文字表面的这道关,它本身的含义就会千变万化。
 
再来就是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不然就算把《易经》六十四卦的卦序,卦名和卦象全部背下来,也做不到学以致用。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其实,现在关于易学的书籍有很多,里面的内容其实也都是《易经》中的一部分,只是《易经》对普通人而言太难以理解,所以只有经过这些学者的翻译,借由他们的口表达出来而已。对初学者而言,最好就是有一个能深入浅出讲解这些内容的老师,或是一本这样的书籍。
 
来源:中国文化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