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华伏羲周易研究会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易界新闻 >> 文章内容

学易必先读原著

[日期:2015-06-25]
千百年来,人们都把《易经》作为国学群经之首。当代易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更是概括,《易经》是“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江苏省周易文化研究会会长、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李书友先生则说:“研究中华经典,首先要研究《易经》;研究中华哲学,首先要研究《易经》;研究中华智慧,首先要研究《易经》。”毫无疑问,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我们学习国学,没有理由不研究《易经》。
 
对于研究《易经》的方法,不可能也不会千篇一律,这从浩瀚的易学研究书中已经得到明证。但不论何种方法,研究者都没有离开从研读原著开始,这种有效的研易方法至今仍需遵守。
 
当下,习易者甚众。但据笔者所知,除一些真正的学者外,脚踏实地静下心来玩易之辞者确实不多。不玩易之辞的原因,诚如安阳周易研究会会长秦文学先生分析:一是由于语言文字习俗的演变,《易经》文字晦涩难懂;二是学易者文化水平有限,没有古文知识的底蕴;三是社会上缺乏普及《易经》通俗易懂的读物;四是学易者学习态度肤浅,学易只是为了迎合社会上一些低俗的社会思潮,对《易经》只是片言只语和皮毛的理解,只想学些易中雕虫小技,对于《易经》的经文原典根本就没有想去理会。秦先生进一步告诫学易者:“这种学易的倾向是十分危险的。”笔者十分赞同秦先生的分析。
 
在世界上所有文化经典著作中,《易经》的表现形式最为特别,它是唯一一部由系统的卦爻符号和阐释性文字构成的典籍。《易经》产生的过程,就是中国文字产生的过程,所谓圣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成八卦。在设卦观象基础上,然后“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行变化”,《易经》才有了文字——卦辞、爻辞。这些卦辞、爻辞相传为周文王和周公所作,实则是古人用易之符号推测吉凶祸福,将多次重复验证的结果,用文字加以记录,经总结附于卦辞、爻辞之下而成。
 
如何观象玩辞?宋代易学大师朱熹在解其《周易本义》中是这样说的:“自伏羲以上,皆无文字,只有图画,最宜深玩,可见作易本源精微之意。”朱熹认为,没有文字的易图最具深刻玩味之意,从中可体悟出伏羲作易的本原精微。当代易学大家熊十力则是“余晚而好易,恒潜玩爻象,以求圣人之意”。这是观象。
 
关于玩辞,我认为魏时的王弼最有见解。他在《周易略例》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以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以忘象”,对《易经》的意、象、言(辞)之关系,论述的可谓是入木三分,再透彻不过。而《易经》的意、象、言(辞),只能通过《易经》的原著才能体现出来,这就是我极力主张学《周易》必先读原著的原因所在。因为《易经》是易学的核心(朱伯崑语),李书友先生也主张“研究《易经》首先要诵读经文”,而且愈玩味会愈有深悟。
 
抛开观象、尚变、制器、卜筮不说,诵读经文就是所谓“玩辞”。《易经》64卦的卦辞、爻辞,虽然只有4100余字,但玩起来却深感经文深奥难懂。除了秦文学先生分析当前不玩易之辞的原因外,还有就是,由于历代对易学的研究存在不同派别,尽管各有根据和贡献,但没有获得共识,以致对每一卦的卦辞、爻辞的诠释见智见仁,给初学易者带来诸多不便,使之无所适从。有鉴于此,我历数年,在读《易经》原著、潜研易学大家名著的基础上,择其善者,编写了这本《易经卦爻辞浅释》,以期对初涉易者步入易门有所帮助,不致其遥望学易的锦楼翠阁而望洋兴叹,且实践“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之想法。我不敢妄言对每一条卦辞、爻辞的浅释都切中要义,但确力求解释原义。同时,为给读者以启发,对个别卦辞、爻辞采取了多种解释,以期让读者有选择的理解。正如刘大钧先生所说:“经辞难于以言传,神韵自知当心流。”我不求读者完全同意我的观点,但若能给读者有小小的启发,并引出更高明的见解,那正是我求之不得的。
 
来源:安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