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华伏羲周易研究会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易界新闻 >> 文章内容

试论《周易》的心法

[日期:2015-05-13]
尽管说忧患意识的情感因素是浓厚的,具有强烈的发散性,可以通过各种感性的渠道加以扩展和弥漫,但其又不仅仅停留在情感的层面上。因为有刻骨铭心理性认识作为其深厚的积淀,所以忧患意识又不同于一般的悲伤、伤感、凄惨的纯粹负面的情感。忧患意识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时间,又会激发起人们昂扬向上、奋发有为、排除万难的信心和决心。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这些例子不胜枚举。司马迁在《史记·自序》中说:“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由此可知,历来圣贤发愤著书,皆因遭遇逆境厄运,不单是“作易者”有忧患意识,凡有大作为者概莫能外。当然,这也不仅仅表现在著述方面,任何伟大的业绩和功勋的开创与建立,都需要经过数不尽的艰难险阻和崎岖坎坷,通过百折不挠的努力而最终达到理想的目标。
 
当然,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的忧患意识有增无减,这是因为人类的生存问题存在着前所未有的巨大隐患,诸如人口爆炸、粮食匮乏、能源危机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尤为严重。特别是生态环境恶化带来了空前的灾难。人类生活需要一个诗意的栖居环境,洁净的水源、绿色的森林、肥沃的土地、清新的空气、鸟语花香的场所等等,这样的生活环境才适合人类的居住和发展。但眼下我们却看到大气日益受到污染,作为隔离紫外线辐射的臭氧层受到破坏,被称为“空中死神”的酸雨不时从天而降,随着大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气候日趋变暖,废水、农药等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不断渗入水源,大片森林因乱砍滥伐而遭毁灭,等等。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势必严重毁坏人类文明。所以说,《周易》创设的心法处处时时显示出远见卓识,放射出穿越历史时空隧道的智慧之光。世界上一切有识之士都在慨叹人类的确应该多一些忧患意识,少一些盲目的乐观主义,这样就能够未雨绸缪、有豫有立。《彖传·既济》说:“思患而豫防之”就是这个意思。《易传·系辞下》认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显然是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通则。人类生存危机的充分暴露是坏事也是好事,它引起了人类的高度重视,自然就会千方百计地去解决这一危机。《周易》中的名言“否极泰来”、“先否后喜”,就是指的人类不断增强忧患意识,高扬自,我良知,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互利双赢,即《易传·文言》所说:“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样就能够逐步克服种种生存危机,实现“保和太和”、“万国咸宁”的美好愿望。
 
现在,我们再来谈一个可能会给人们带来疑问的话题,那就是既然情感问题那样重要,为什么现在一般人都说忧患意识而不说忧患情感呢?我们认为,这里包含着情感与理性的相互关系问题。蒙培元先生指出:“我们说,情可以上下其说,就是指情感既可以从下边说,也可以从上边说,这里所说的上、下,就是形而上、形而下的意思。情感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人的存在在时间中的展开。从下边说,情感是感性的、经验的,是具体的、实然的心理活动。从上边说,情感能够通向性理,具有理性形式。或者说,情感本身就是形而上的,是理性的;亦或者说,情感是理性的实现或作用,所谓情感能够通向理性。”(12)而“意识”一词具有模糊性和包容性,一般的解释为意识是人的大脑对于客观外界的反映,是感觉、知觉、情感、意志和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其中情感和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显然,意识一词涵盖了情感与理性两方面的内容,因此,人们称忧患意识也是合理的,尽管忧患情感在其中处于主干地位。
 
《周易》的忧患意识既是易学研究的心法,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早已融进了中华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之中,千百年来警醒和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不断砥砺、磨练操守和志气,使其能够真正成为我们民族的脊梁。因此,可以说,从情感和理性的交汇处,从心理的综合层面来探讨《周易》的心法是很有学术意义的。笔者以上的论述还是相当粗浅的,不过是一块引玉之砖,只是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重视.
 
来源:《地方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