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华伏羲周易研究会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易界新闻 >> 文章内容

《周易》是怎么形成的

[日期:2015-04-14]
说起《易经》,人们大多会脱口而出:那是算卦的。事实上并非这么简单,它是古代一种神秘、高深而又富于哲理的文化。那么,我们就来谈谈《易经》的来历吧。
 
《汉书·艺文志》中说:“人更三世,世历三古。”《易经》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经历了三位圣人:第一位是伏羲,时代为上古;第二位是周文王,时代为中古;第三位是孔子,时代为近古。传说,伏羲是中华文明的始祖,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自然灾害严重,时有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此时,聪明的伏羲就开始琢磨天地变化的规律,他“仰者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作八卦”。也就是说,他观察山川地理的变化,观察鸟兽身上的纹理与地上万物生长的情况,于是创造出阴(--)阳(—)两种符号组成的人与自然模拟的八卦图。八卦图把宇宙间事物归为八大类。从空间上看,它们的阴阳相互对立;从时间上看,四时周而复始,为人类认识自然开辟了一条智慧大道。
 
关于《三易》之说。《周礼》“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易》,二曰《归藏易》,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六四有四”。就是说,在周朝《连山易》、《归藏易》、《周易》这三个易由卜官掌控,对国家大事、军事战争、祭祀活动进行预测。《连山易》产生于神农时代,以艮(山)为首,记述神农氏,为夏代人对易的总结。其“先天八卦图”,以艮(山)为首,主要讲阴阳卦的对峙。《归藏易》产生于黄帝时代,记述黄帝,为商代人对易的总结,其“中天八卦图”象征收藏的坤(地)。它对中医的影响很大,如《黄帝内经》。
 
《周易》的“周”字,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是说“周”是周普,即周而复始的普遍变化;另一种是说“周”为周代。《周易》的“后天八卦”以乾(天)为首,象征着周普变化,记述尧舜,是周代人对易学的总结,是周文王、周公、孔子所作。《连山易》、《归藏易》两易早已失传,只有《周易》尚存。
 
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为商纣王所忌,被囚羑里。他对祖辈传下来的伏羲八卦进行推演,因在监狱无法找到龟壳和牛骨进行占卜,就利用监狱里生长的草占卜。他第一个使八卦脱离了圭表(测日影的工具)的制约,为了适应天象、地理及社会形态,创立了“后天八卦”图。图中,春夏秋冬按顺时针方向运转,表示八卦的环转顺序,反映了阴阳依存的规律。他对六十四卦排列了新的次序,并对其符号用文字作了表述,又加上了卦辞。文王出狱后,口传身教传给儿子,周武王之弟周公(又称旦)对文王之易学进行了潜心整理。
 
孔子作《易传》十篇。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感叹“礼乐崩坏”,以为是“世道衰微人心不古”所致。于是修订了《六经》,以“克己复礼”为任。他研读易学“韦编三绝”,把编《易经》简册的牛皮绳磨断了三次。他还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在晚年与弟子们著《易传》十篇,又称《十翼》,对《易经》进行了全面阐述,使《周易》走进了哲学领域,成为中华文化的经典。
 
来源:安阳晚报